江南水乡泽国,水网稠密,河桥纵横。白居易诗云:“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可见早在唐代江南城中的水系已十分成熟与发达。如今水网的功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的防御、交通、运输、供水、排水等主要功能已让位于旅游和调节居住环境小气候等功能。但作为地域的传统特征要素,水仍旧是水乡空间的标志性构成要素。水空间在江南水乡城镇中随处可见,水给水乡空间带来了新意与生机,成为水乡的特色与灵魂。 江南水乡的水空间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开的,都是两者的巧妙结合。即使原本是天然的河道,后来也无一例外地刻上了人类的烙迹:整理河道线形,砌筑石岸,修建通往水面的石阶……成为人工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环境空间。因为有了水,水乡还产生了许多滨水建筑和构筑物:河道两岸民居高低错落,或立于水边,或挑于水上,亦或临空跨水,宅与水的关系是如此的妥切和紧密。天然与人工,理性与浪漫,阴与阳,柔与刚,动与静,吴文化就是在种种对比和互补关系的交织中更加富有深厚的底蕴。水乡人聚集于水边,生活在水边,水乡人是离不开水的。 一、水空间的特性 水空间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物质层面上的水空间是指含有水界面的空间形式,由于水成为构成空间的一维要素,这就使水空间成为一种特殊的空间类型,它的特性源于水界面的特殊性。 1.水是反射的界面:水面像镜面一样,能产生“虚像”,两岸建筑空间就被颠倒着重复了一次,使得空间的深度、立体层次大大增加。一般民居只有一、二层,加上河面与道路的高差,屋顶至水面大约5—7米,而水中又形成一个倒影,这就获得了一个多层次,高差达到10米左右的空间。从单向度看,建筑、水面、倒影成“图形”与“背景”的反转关系,正如芦原义信在《续街道的美学》中提到的“跨下倒看天桥立”的格式塔心理学在水景中的运用所产生的空间效应。苏州水空间的构成法则远比单向度、平面化的空间要复杂和丰富,水面的窄小引导人们多向度地体验空间:(1)以水为界面,此岸与彼岸建筑共同构成的空间;(2)此岸建筑与倒影及其图底的反转;(3)彼岸的建筑与倒影及其图底的反转;(4)两岸倒影形成的虚空间。这是一个多层面、 多意向的转辗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空间,一个既开放又闭合的空间——上、下、左、右充满图底,正负、阴阳的关系,而在上下两个方位都能感受到“天”的存在。
图1 江南水乡 2.水是流动的界面:苏州河水落差很小,水势平缓,缓缓悠悠的水流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无声地流淌着、运动着。流动的水,带来细碎的波纹,带来光影的变化,带来熟识或是陌生的漂浮物,让人知道上游的居者在干什么;流动的水,总是带来某些信息和一衣带水的深情,变幻无穷,神秘莫测,让人百看不厌;流动的水,给两岸民居以更强的光感和体积感,那光与影的交织使人想起莫奈的名画《睡莲》;流动的水,给静态、凝固的居屋以动态的补充,动与静在此对话、对视、对比,达到和谐与完美。 3.水是透明的界面:水是透明清澈的,水的界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界面,它隔而不断,通过它可以看到建筑往下延伸的根基。有时水虽不清澈见底,亦可观察到从石缝中长出水草,在河底招摇,偶尔还会有几尾小鱼……,这是一个透明的界面,一个有生命存在的界面,而延伸的屋基与建筑的倒影合二为一,虚实相映。 4.水是有声的界面:水声是悦耳的,风起时候水拍石岸之声;雨落河塘之声;船过时摇橹之声、马达声;夏末秋初渔民农家的叫卖莲藕菱角之声……,这些来自水界面的声音已与水融为一体,相互之间渗透着隐喻关系。有时走在像三塘街这样与河平行却又被民居分隔的街巷中,虽眼不见水,但耳闻水之声、船之声就能感到水近在咫尺,于是视线穿过民居间的空隙或穿过那一扇扇开着的门窗,落在那盈盈荡漾的水上。 5.水是季节的界面:水是有生命的,它不断的生长,循环无穷。它也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谓“春来江水绿如蓝”,观察水的颜色、涨落可知日月星辰,时光飞逝。水乡人能看水而知季节,摸水而知天气之变,可谓对水的体验和认同已到顶峰。水是空间的构成,亦是时间的纽带。 6.水是分隔与联系的界面:水分隔着两岸的住户,但也联系着两岸人的情感;饭前在同一时间隔水面对面地洗菜,交流着菜谱,讲述家中、邻里间的趣闻或旧事,是感情交流的场所。人虽一水之隔,声音、视线却畅通无阻。 水界面的这些特性,赋予水空间以多功能、多形态、多意义的空间特性,这使得水乡的空间环境和景观独具特色。
图2 水界面特性 二、水空间的组成要素 水是空间的主角,除此之外,水空间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要素,它们以水为中心,巧妙的组合共同构成了水空间的整体。 1.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