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中国工艺美术经澳门西传欧洲国家 16—19世纪中叶,由澳门起航经果阿到里斯本,再运往欧洲国家的中国丝织品、瓷器、漆器等商品,既是精湛的高级消费品,又是优美绝伦的工艺品,深受欧洲人民的欢迎和称赞。特别是各国君主均酷爱中国的瓷器,法王路易十四(Louis ⅩⅣ)命令其首相马扎兰创办中国公司,派人经澳门入广州订造标有法国甲胄纹章的瓷器,运回巴黎凡尔赛宫设专室陈列展览。德国一些罗柯柯(Rococo)式的宫殿也以收藏陈列华瓷炫耀一时。英国女王玛丽二世(Mary Ⅱ)更醉心于中国瓷器, 在宫内专设玻璃橱窗陈列各色华瓷。有鉴于此,欧洲各国纷纷掀起仿造中国瓷器的热潮,并有专家对瓷器进行研究,撰写专著加以阐释和宣扬,使中国的工艺美术得以在欧洲广为传播和影响。1677 年, 法国人查尔丹(Chardin)在布撒诺开设瓷厂,仿造中国青花软质瓷。1717年, 在江西传教的耶稣会殷宏绪(Pierre d'Entrecolles),将景德镇的高岭土标本寄回法国,1750年,杜尔列昂公爵下令在法国勘察和开发瓷土。1768年,发现了类似景德镇的高岭土瓷土层,即设立塞夫勒瓷厂制造出硬质瓷器。1750年,英国在斯特拉福设立瓷厂,仿制出首批中国软瓷。1760年,又在博屋(Bow)建立“新广州瓷厂”,招收工匠300多人,利用广州运去的制瓷设备, 仿制出中国硬质瓷器。 1752 年, 建立伍斯特(Worcester)瓷厂、罗斯托夫特(Lowestoft)瓷厂;德国的迈森瓷厂和法国的塞夫勒瓷厂,均仿中国瓷器的模式和图案工艺制造瓷器,而且制造瓷器的质量已接近中国瓷器。以致一些欧洲陶瓷史专家把罗斯托夫特制造的瓷器误认为中国制品,正如1763年的《牛津杂志》载文夸耀说:“中国瓷器和伍斯特瓷器可以搭配使用,毫无差别。”这说明中国的制瓷方法和工艺美术已为欧洲国家所掌握得差不多了。 与此同时,欧洲国家也不断仿制中国的漆器。1730年,法国人罗伯特·马丁(Robert Matin)独立仿制中国漆器,以蓝、红、绿和金色为底色,以中国妇女、中式栏杆、房舍和牡丹花为图案,深受法国人酷爱。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尔夫人宅邸的漆制家具全用此种有中国图案工艺特征的制品。 耶稣会士汤执中十分注意研究中国漆器的工艺美术, 于1760年撰写和发表题为《中国漆考》论文,附有中国精美漆器图片多幅。英国商人为了满足英国人酷爱中国漆器的需要,先是到广州购买大块漆器运往英国,然后改制各种规格的屏风出售。甚至有时将英国的木制家具运来广州,请广州漆工师傅上漆加工,然后运回英国出售。18世纪的英国上层妇女以学绘工艺美术为时尚,绘漆竟成为女子学校的一门美工课程。也有不少专家研究中国漆器工艺。著名家具设计师汤姆·齐本达尔(Tom Chippendale)和海普尔·华特(Heppel White )设计和制造的橱、台、椅等家具,全部仿制中国式样,采用上等福建漆,绘刻龙、塔、佛像和花草图案,使英国18世纪的家具称为齐本尔时代。直到今天,还可看到英国家具保存着中国风格的痕迹。英国建筑师威廉·查布斯(William Chambers)到中国考察后,于1757年写成和出版了《中国建筑·家具·衣饰·器物图集》(Designs' of China Building,Furniture,Dresses,Machines and Utensils 》)一书,向欧洲国家系统地介绍中国的家具、衣饰工艺美术。 中国的壁纸(墙纸)亦于16世纪中叶由西班牙、荷兰的商人从广州购买后经澳门运往欧洲出售,这种每幅通高12尺,阔4尺的墙纸, 上面绘有花鸟、山水和人物图案,甚受英、法国顾客欢迎。不久,欧洲国家也仿制中国墙纸,生产大批中英、中法混合式墙纸,于1688年仿制成功。虽然如此,但英法所制墙纸仍逊色于中国墙纸。所以,直至1766年,英国仍从广州、厦门等地贩运大批中国墙纸供其本国需要。今天伦敦古斯银行客厅内还保留着当年英国特使马卡特尼觐见乾隆皇帝后带回去的花墙纸,上面绘有302个各不相同栩栩如生的人物, 表现了极高造诣的中国工艺美术。中国丝绸的工艺美术更为欧洲人(特别是妇女)所艳羡。尤其是刺绣工艺在罗柯柯风行时期,竟取著名的科布林花毡而代之,在法国,直到18世纪,里昂生产的丝绸仍然保持着强烈的中国工艺美术风格,可见中国工艺美术在法影响之深矣。 (九)中国绘画和建筑术经澳门西传欧洲国家 中国绘画艺术对西欧国家的影响远远超过工艺美术。明清时期中国的山水、人物画成为欧洲著名画家的摹本。例如法国最杰出的画家华托(Jean Antoine Watteau)的作品景色,常常仿照中国画的黯淡流云和纯朴山景构成画面中烟雾迷蒙的韵致,被人誉为深得中国作画六法之佳作。他所作《孤岛帆阴》一画,更是一派中国画风格。英国著名画家柯仁(John Robert Cozen)的水彩画,亦深受中国画风之影响, 他作画的设色山水,与中国画毫无二致,常常用棕灰作底色,再涂上红、蓝二色烘托。他作画时仿照中国画家好用毛刷蘸色和墨,以墨草图,使水彩画在欧洲初期发展时,就显出了特色。其学生特涅(Turner)等人的人物水彩画,亦继承他的笔法。另一名著名画家康斯保罗的作品亦受中国画之影响,其杰作《绿野长桥》一画,洒脱而出,一如中国江南风光。直到19世纪,法国的印象派画家仍然受到中国画风的感染,常用中国的泼墨法作画。其中莫里斯(Malisse )尤以模仿中国瓷器工艺美术画见长而深受人们喜爱。 中国建筑艺术和风格对西欧国家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远的。特别是中国的庭园艺术匠心独运、迎合自然的风格,更使欧洲的布置呆板、单调的园囿建筑大为逊色,因而欧洲国家纷纷仿照中国建筑艺术和风格建筑房屋或园囿, 蔚然成风。 德国华肯巴特河旁边的费尔尼茨宫(Phillnitz),开了按照中国式屋顶建筑的先河, 以后德国波茨坦和荷兰、法国、瑞士等国家也多竞相修筑中国式的钟楼、假山、石桥和亭榭。上述英国建筑, 威廉·查布斯在他所著《东方艺园》(《ADisertation of Oriental Gardening》)一书, 高度赞美“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确实无与伦比。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象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1750年,他为丘城(Kew)设计一座中国式庭园——丘园。园内有湖,湖中有亭, 湖旁有耸高163尺的十四层角形塔,角端悬以口含银铃的龙。 塔旁建有孔子楼,图绘孔子事迹,一派中国建筑风格。1763年,他把丘园的建筑撰写成专书《丘园设计图》(《Plans, Elevation, SectionandPerspective Views of the Garden and Building at Kew in Survey》)出版。另一建筑师哈夫佩尼(W·Halfpenny)也出版了《中国庙宇·穹门·庭园设施图》(《New Designs for Chinese Temples,Trinmphal Arches,Gardenseats,Paling》)一书,系统地介绍中国庭园建筑艺术,使中国庭园建筑在英国日益完善,被誉为“中国式花园”。1773年,德国派出园林设计家西克尔(F.L.Sekell)亲自到英国研究中国庭园建筑后,于同年出版了温塞(Ludaig A.Unzer)所著《中国庭园论》(《ber die ChinesischenGartten》), 以示德国对英国所兴的中国式庭园建筑应迎头赶上之意。此后,卡赛尔(Kassel)伯爵在威廉索痕(Wilhelm-Shohe)建筑木兰村(Moulang),村旁小溪起用中国名字吴江(Hu-Kiang)。村中一切建筑风格和艺术均模仿中国,俨然江南苏州园林。中国庭园建筑艺术对德国的影响跃然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