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2804(1999)02-0116-04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干支的产生十分久远,相传为黄帝时代的大臣大挠奉命所制。萧吉《五行大义·第一释名》论干支名引蔡邕《月令章句》云:“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也,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意思是说,轩辕黄帝的大臣大挠奉命根据五行的原理以及北斗星的运行规律,创立了甲乙等天干符号,用来纪日;创立了子丑等地支符号,用来纪月。此说只是传说,缺乏历史的真实性。然而,殷商时殷王以干命名,甲骨卜辞的骨片上“殷历甲子表”等史物却是事实。由此可知殷人已经采用干支了。从殷商时代算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干支的主要用途是纪时,这在当今还沿用着的农历中保留着。干支的用途表面上看只不过是两组简单的纪时符号罢了,但干支这两组符号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里,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而神秘的文化内涵,足以代表中国人对时间和空间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观念。这种观念的留存表面的原因是纪时,深层的原因是对时空本质的认识。 关于时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又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近年来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时间的本质意义在于能量的耗散及其相逆过程;空间的实质在于质量分布(关于这个认识可参阅林渊等编著的《三百年及三千万年》29—34页的相关内容)。时空是人们目前认识到的宇宙存在的形式。时空问题是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理论物理学及宇宙学等学科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提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干支符号,探讨其所代表的时空观,是本文的一个尝试。 干支纪时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纪时法,对我国传统文化中“术数文化”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术数”学各门类的一个支撑系统。“术数”在传统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胡孚琛先生在《周易象数和中国术数学》中说:“术数学是中国传统哲学形式化系统的分支”,虽然“术数”问题不是本文研究之重心,但谈干支的时空观问题不能不结合这个问题。“术数”的声誉在现当代中国一直不太高,多视为一种迷信。迷信乎?科学乎?笔者认为,先研究,后下结论,研究的过程不妨长一些。结合“术数”谈干支的时空观,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即是干支与阴阳、五行学说的联系问题。这种联系,全面反映在“术数”各门类中。班固《汉书·艺文志》“术数略”下分为六类: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从班固的分类中不难看出“天文”、“历谱”也属“术数”之分支,结合“术数”谈干支之时空观,也就不难理解了。 阴阳、五行学说各自所代表的体系,是中国人对世界体验的两个不同模式,也是一种分类法,属于“象”的层次。干支作为一种纪时符号也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下面分别说明。 1.天干阴阳 阳干:甲、丙、戊、庚、壬。 阴干:乙、丁、己、辛、癸。 2.天干五行 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 3.地支阴阳 阳支:子、寅、辰、午、申、戌。 阴支:丑、卯、巳、未、酉、亥。 4.地支五行 寅卯属木,巳午属火,辰戌丑未属土,申酉属金,亥子属水。 由于五行与四时、五方能相配,因此,干支与四时、五方也就有了关系,具体配合如下: 1.天干配四时 甲乙木配春季,丙丁火配夏季,庚辛金配秋季,壬癸水配冬季,戊己土配四季(四时末的一个月,即三、六、九、十二月)。 2.天干配五方 甲乙木配东方,丙丁火配南方,戊己土配中央,庚辛金配西方,壬癸水配北方。 3.地支配四时 寅卯辰配春季,巳午未配夏季,申酉戌配秋季,亥子丑配冬季。 4.地支配五方 寅卯辰配东方,巳午未配南方,辰未戌丑配中央,申酉戌配西方,亥子丑配北方。 由上面的干支与阴阳、五行及四时、五方的配合关系中可以看出,每个干支除了各自的阴阳、五行属性外,还各代表着一个时空关系,即一个时空坐标。如“甲”属阳木,代表春季(时间)和东方(空间);“子”属阳水,代表十一月(时间)和北方(空间);“己”属阴土,代表四季中的六月、十二月(时间)和中央(空间);“酉”属阴金,代表八月(时间)和西方(空间)。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干支两组符号所形成的时空坐标所反映的时空观是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性的、辩证的时空观。如“子”既表示十一月(时间),又表示北方(空间)。 每个天干、地支,实际上就是一个时空坐标;干支的相配,实际上就是一个动态的时空坐标系统。如“甲子”,从时间角度来看,“甲”司春季,“子”为十一月;从空间角度来看,“甲”属东方,“子”属北方。“甲子”所代表的坐标系统,实际上就包含着时间和空间的一种变化,即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宇宙间的物质就是在绝对的运动中存在于某个时间和空间之中的,人们把握物质运动的规律,实际就是通过对物质存在的时空关系或说时空坐标这种形式的把握而掌握的。反观中国“术数”各门类中用干支作为一个支撑系统对自然、社会、人事等规律进行预测把握,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个道理的说清,必须从中国传统的宇宙理论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