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 K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3887(1999)02-0061-64 三、吉祥文化的角色转换 吉祥文化是一种历史概念,它会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非一成不变的;或者更确切地说,在某一时期,某一事物是一吉祥的象征,然而到了另一时期,这一事物可能会改变其吉祥之性质,成为普通事物,甚至会走向极端,成为不祥之物。反之,一些原本不是吉祥的东西,由于人们观念的改变,而成为吉祥的事物,同样亦不胜枚举。 换言之,这种吉祥文化的角色转换有两种基础形态,一为吉祥可转变成非吉祥,二为非吉祥可转变成吉祥。正因如此,吉祥与非吉祥之间的转换是一种角色的转换。在这中间,人们的思想意识起着重要作用,而这种思想意识往往带有极大的主观色彩。 吉祥向非吉祥转换,我们称之为逆向转换,这是人们对某种吉祥物形成固定的看法后,随着社会或现实的变化,改变了人们原有看法的结果。例如秋千,本来叫做“千秋”,原是取“千秋万岁”,祝人长寿之意。唐人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载:“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湘素杂记》载:“秋千,汉武帝后庭之戏也,本云千秋,祝寿之词也。语讹传为秋千,后人不审本义,乃旁加革为鞦
字。”由此可知,秋千原有吉祥之意,由于时间的推移,其原来的意义逐渐消失,而只注重其娱乐因素,因而成了“半仙之戏”。(注:《开元天宝遗事》。) 这里所说的逆向转换的结果,不是吉祥转换变成为不吉祥,而是属于中性性质的非吉祥,这可视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情况,然而亦有例外的,说得更明白些,那就是原本吉祥可以转换成不吉祥。所谓吉祥的事物,是一定社会环境和社会意识的客观规定性,是一个民族、一个族群、一个集团所共同认可的对象,象征着幸福、好运、喜事、长寿、平安、如意、富贵、美满、加官、厚禄等一系列理想化的东西。 在我国,历来有收藏寿衣的做法。许多中国人在活着的时候就准备好了寿衣,绝大多数人则请未婚姑娘或很年轻的妇女为他裁剪缝制。他们很聪明地考虑到她们年方少艾,未来寿命很长,她们长寿的性能肯定会有一部分传入她们制作的寿衣,因而将使它延迟多年才能真正用得着。另外,凡寿衣都选择在有闰月的年份里制作。因为在中国人心目中,闰年时日长,选此年份做出的寿衣显然也具有延年益寿的功能。这类衣服中,有一种长袍制作得更为精致,目的在于赋予它这种最珍贵的品质。“那是一种深蓝色的长丝袍,上面用金色丝线绣满了‘寿’字。中国人认为,向上了年纪的父母献上这样一件豪华的‘寿袍’,是子女敬爱和孝顺亲长的行为。由于这寿袍能使主人延年益寿,所以老人经常穿着它,尤其在喜庆节日穿着它,庶几这闪耀着金色寿字的长袍所具有的延年益寿的功能在老人身上充分发挥作用。特别在他的寿诞那天,老人总是记着穿上它。中国人通常祝福一个人在生日那天蓄养大量精力并在其后的一年里转化为健康和活力。穿着华丽的寿袍,全身都吸取着它散发的福气,愉快的老寿星心满意足地接受亲友们的祝贺。”(注:丽莉·弗雷泽:《金叶》,汪培基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59~60页。) 这种将寿衣或寿袍视为长寿的象征的风俗,至50年代以后已逐渐消失,虽说偶尔农村中有见,但已属遗迹。如今人们早已不会以穿着寿衣或寿袍作为荣耀的象征,更不会轻易接受子女呈献的寿衣或寿袍。因为此时人们更多地将寿衣或寿袍与死联系在一起,成为亡人的象征。在殡葬物品商店里,寿衣亦包括其中。由此可见,寿衣在现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已一扫其象征长寿的功用。 这种寿衣由吉祥之物转换为非吉祥之物,其根本之处,就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过去人们在寿衣里赋予着延年益寿的神秘力量,这是一种巫术观念,由于寿衣的缝制出自年轻姑娘的手,因此会将青春的气息附着于其中,老人穿了就能带来吉祥,会从中得到生命的延续。如今,这种巫术观念逐渐已被人们所遗忘,寿衣再也不会成为延年益寿的象征,相反人们更看重其实用价值,而不再理会其象征意义了。 旧时农村里还有一种风俗,那就是上了年纪的人,人虽末死,但却早早地就将棺材准备好了,放置在家中或宗族祠堂里。俗话说,不见棺材不落泪。这就意味着看见棺材是不吉利的,因为棺材往往是与死人联系在一起的。可是旧时风俗为什么与此相反呢?这是由于那时的棺材有着长寿的象征,故棺材又称寿材;同时,棺材的提早置办,还表示家庭的富裕。在这种思想意识的支配下,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在极其贫困的农村社会里会产生视棺材为吉祥的观念。再说,中国人历来强调人死后入土为安,棺材则是必须的又是最好的葬物,因此更加强了人们的棺材象征吉祥的思想。 应该说,棺材象征吉祥是对一部分人来说的,的确如此,如本人或家族中的人。然而对另外一部分(如其他不相干的)人来说则又不同,对他们则表示不吉利。不过,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棺材象征不吉利的观念逐渐为多数人所接受,而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不过,在现实社会中,这种吉祥向非吉祥的转换,毕竟是少数,而绝大多数的情况则表现为非吉祥向吉祥的转换。这是一种顺势的转换,表示了民众一种趋吉的心理共识,同时也是人们不断创造,不断总结,不断积累的结果。顺势转换的内在推动力,则表现为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带来好的结局,因此往往会制造某个吉祥物来,并将理想和愿望寄托其中,这样就推动了吉祥文化的产生,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文化积淀。在这种顺势转换中,亦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普通的事物变化为吉祥物,二是不祥的东西转化为吉祥的东西。 第一种形态里的“普通的事物”,是指某些中性的东西,由于人们赋予其以吉利的色彩,因而使之变成吉祥物。据《新民晚报》1997 年8月7日报道:上海旅游节组委会昨天又发布信息, 本次旅游节的节标已经审定颁布:旅游节的吉祥物,是取材于代表上海传统旅游食品五香豆的“欢乐豆”。吉祥物“欢乐豆”的造型,好似一个天真浪漫的孩子,张开双臂欢迎客人的样子,表达了上海人民真诚热情地迎接四方来客的感情。很显然,五香豆虽是上海颇有知名度的小吃食品,但其决无吉祥含义,为了上海旅游节的需要,人们将其作为一个新的吉祥物,未尝不可。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例如,植物中的松、菊、桃、瓜、天竹、长春花、玉兰花、梅、水仙、灵芝、桂圆、核桃、荔枝、菱、葱、藕、芦苇,等等;动物中的喜鹊、鹿、虎、鸡、鹤、鸳鸯、鸟、龟、鸭、鱼等等,这些现实生活里存在的东西,原本没有吉祥含义,而只是作为一种自然界的生物客观存在着,如今人们将其吉祥化,成为构成吉祥图案的重要因素,久而久之,这些屡见不鲜的极其普通的没有任何吉祥含义的生物,就变化成了十分常见的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