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要面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上海发展文化产业,正是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的探索,是迈向跨世纪国际大都市的战略需要。 一、上海文化产业化的作用和历史经验 21世纪将是知识和信息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文化知识、人力资本和智能投入将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宰和先导作用。而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这一社会的突出表现之一。 广义地说,文化产业是指以物化的文化产品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进入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产业部门:它包括:(1 )文化产品的制造业,如图书报刊印刷业、影像音像制造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等;(2 )文化产品批发和零售业,如电影和报刊发行业、图书零售业等;(3 )文化服务业,如大众娱乐业、广播电视业、报刊出版业、文化演艺业、文化经纪业和信息服务业等。 在人类历史上,用文化商品来投入市场运作由来已久,但是与传统的文化商业相比,现代文化产业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那就是凭借科学技术创造出表现人类生活的文化产品,而且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这些文化产品。通过文化和艺术的方式,形成打动人类感官和感情的巨大魅力;运用现代商业机制调动大量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开辟大规模的文化消费市场。所以,科技推动力、文化创造力、商业运作力,就成为发展现代化文化产业的三大动力机制。这三大要素的有机组合会产生惊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因此,在当前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大多数国际中心城市都有自己的支柱型文化产业,它们具有大规模文化生产能力、较强市场扩展能力,是文化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增长点。 上海在全国各省市中率先突破人均GDP3000美元大关, 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而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点,文化资源又是一种“软资源”,具有少污染或者无污染,可以多次开发、重复开发和不断转换的长处,从而成为都市型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按照《面向21世纪的上海——1996~2010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大思路,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必须发挥集聚、服务、生产、管理和创新5大功能, 体现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展示国际大都市的良好形象,这就要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大都市“海纳百川”的融合功能。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为相关产业带来大量的市场需求和潜在机会,如电视广播产业的发展将推动音像制品、影像制品、家电产品、通讯设备市场;文化娱乐产业将推动旅游、宾馆、餐饮、交通、演艺市场;广告展览产业不仅推动咨询、公关、印刷、装潢、设计和服务市场,还将为上海的吸收投资、商务和贸易活动带来大量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有力地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据有关专家测算,目前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总量约为70多亿元人民币,占上海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2%, 其中物质文化产品制造业和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的增加值约占50%,而文化服务业的增加值约占50%。文化产业对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持率,目前大致相当于1996年上海第三产业中的邮电通讯业(79.12亿元), 低于社会服务业包括公共服务业、居民服务业等(96.06亿元)。可见, 上海的文化产业虽然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其发展的潜力极大,如果把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在现有水平上提高50%,那么,它在上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就会更加明显。 同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发展文化产业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大大提高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规模和水平,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上海文化产业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宝贵经验: 第一,从全局看,已经从以垂直行政关系为纽带、按条块划分、单一国家所有制的事业型行业结构,向按生产要素组合,特别是以资本为纽带,以国有经济成份为主体,容许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的产业结构转化。 第二,确立文化产品进入市场时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商品包装和商品服务三要素的统一,使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向社会化、综合化、市场化过渡。 第三,抓大放小,集中资源建设一批重大的基础设施,以此来推动文化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坚持主业,拓展副业,形成以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多角化经营,加强市场竞争的实力。总之,随着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上海文化行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历史进程的参与程度也空前深入。它们不仅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反映者,而且是重大经济社会。展项目和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等的策划者、组织者、投资者。 二、发展文化产业要有跨世纪的战略思路和政策导向 根据改革开放近20年来的实践和上海文化发展的实际,可以明确上海今后5 年文化产业化的总目标是:确立文化作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属性,加快建设支柱型的文化产业,带动文化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跨上历史新水平,发挥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和增强综合国力的积极作用。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应该作出相应的宏观规划和政策引导: 第一,将文化管理的政府职能和文化经营的产业功能分开,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宏观指导。 现有的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等管理部门,既是政府的管理部门,又有产业经营的功能:既有接受国家行政拨款的事业性质,又有投资生产创收的企业功能,这种混淆不清的性质如果持续时间太长,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不符合,不利于建立强大的文化产业。 在条件成熟的文化行业如广播影视、报刊出版、文化娱乐业,要坚持“五个分离”的原则,将政企分开,加大产业化改革的力度。 1、把文化管理的政府职能和生产经营功能分开。它的社会审计、 监督、规划、政策等职能都是政府职能,应该分离出来,成立一个市政府下属的专门机构来实施。而文化生产和经营的主体部门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转制,组建一业为主,多业为辅的文化经济实体。 2、把宣传和经营分离。宣传大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党和政府手里, 舆论的导向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方针大计,而经营分离出来后则可以放开拓展,允许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在国家法律的范围内理直气壮地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