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最近在几家电视台轮番播出,又让我想起去年《新神雕侠侣》在山东、广西、贵州、北京等多家电视台的轮番播出时的情景,显然金庸以及他的武侠小说具有无比大的收视号召力。你可以臭骂电视剧的粗制滥造,可以将那些演员的表演贬得一无是处,但是你无法拒绝这样一个现象:无论多么粗制滥造的连续剧,只要有金庸这块招牌,就能让电视台、广告商和观众皆大欢喜。 记得前几年金庸回大陆时着实风光了一把,北大将他请上讲台,授予历史学名誉博士的帽子,非常明显地表明了文化界精英层对他的认可。金庸也从80年代初的地摊文学作者进入到文化精英的层次。那时的文学界也曾有过一次不大不小的笔仗,北师大的王一川教授主编了一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将金庸赫然列在了第四位,惹得一大批文学界的老牌人士为之大跌眼镜。说白了那是一次基于新的文学批评视角的文学史梳理,将市民文学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的文化界还是蛮有意思的,大有“批判地继承”的风度,荣誉博士的帽子虽然给了你,只是说明我们认可你这个人,并没有说明我们认可了你的作品。大众传媒中你热热闹闹,但是精英文化界你还是冷清一些吧。于是金庸进入文学大师的排行榜就引起了一大帮自视甚高的精英分子的排挤,仿佛他们丝毫不受大众传媒的影响,生活在真空之中。其实平心而论,仅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如果忽视金庸及其在大众文化中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缺憾。最近金大侠再度出山,担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总算是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经典的形成往往在于它能不能一次一次地被重新书写、重新阅读。像《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名著,大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不同形式的改编,仍旧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并且以典故、成语的形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积淀为一种生活传统和习俗。这一次播出的《新神雕侠侣》据说已是第三个版本,虽粗陋之致,但仍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说明金庸的武侠小说的吸引力。 其实,如果观察一下观众的欣赏方式就会有另外的发现,很多人对于某人的演技如何并不是太在意,更多的是关注其故事情节,到了何处应该有何人出现,什么人用什么绝招把什么人给打败了,这与人们看“三国”和“水浒”时的表现差不多。谁来演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关键是要复活人们对于此部小说中某些情节的记忆。很明显,这已非常清楚地表明,金庸的小说已经在大众文化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想当年诸如“三国”、“水浒”等经典小说也是出自下里巴人的酒肆勾栏之中吗?现在不是也有很多人在研究金庸了吗?将一种纯粹的通俗问题带入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文化界面中,或者说打破两种不同文化界面的分野,这或许更能表明金庸的文化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