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一场革命。因特网(Intemet),从最先为美国政府拥有的、 为冷战而发展起来的小计算机网络,已经迅速发展成了一个世界性的信息资源网络。(注:美凡勃伦:《有闲阶段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9页。 )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到1998年2月,全世界的因特网用户已达1.13亿人, (注: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87页。)被视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因特网对人类传播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作为传播的新媒介,它使跨文化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虽然因特网给异质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畅通渠道和交流机会,却并不必然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比以前更有成效,传统大众传媒时代国际传播的不平衡格局在因特网上依然存在。本文旨在探讨因特网上东、西文化(主要是中、美)之间的跨文化传播现状,分析中国为什么应该发展,以及应该怎样发展因特网作为跨文化传播媒介的作用,以利用这一媒介让世界更多地听到中国的声音。 一、因特网上跨文化传播的现状 因特网作为传媒与传统大众媒介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互联性,它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凭借计算机的互联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共享同样的信息。这样,作为人类传播的媒介,它就给不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迅捷的信息交流渠道,使当今世界的跨文化传播表现出与传统大众传媒时代不同的特点。与传统大众媒介相比,因特网使跨文化传播从概念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它为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同时共享相同的信息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因时、空间隔引起的传播障碍几乎不存在了。 在因特网成为现实之前,世界各国的人们想要了解国外的信息,几乎都只能经由本国的大众传媒。作为职业的信息传播机构,大众媒体有权决定哪些信息应予以传播,哪些信息则不予传播。大众媒介的这种“信息过滤器”的社会职能使得各国受众必须接受本国记者、编辑的观点和视角。也就是说,大众传媒的“把关人”实际上决定了本国受众应该知道什么和可以知道什么,一般公众所接受的关于国外的信息都是经过“过滤”的信息。“很显然,把关的过程对媒介选择现实中的哪部分给予报道有着重大的影响”(注:Defleur,Melvin L. and Dennis ,Everette E.:Understanding Mass Communication,Boston:HoughtonMifflin Company.1991.p394.),因而有的学者说国际新闻只是部分的事实。 以中国和美国为例,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两国中都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直接接触对方的大众传媒。因而,对于绝大多数只能通过本国传媒了解世界的受众来说,对于对方的了解是非常少的,因而难免是片面的;甚至有时干脆就是根本性的误解,而这种误解却往往被当作“真实”。今天的中国人很难理解当1969年美国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登上月球时,中国的传媒竟然没有一个字的报道;同样,今天的美国人也难以相信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了十几年后,在《时代》周刊的报道中蒋介石仍然是中国的绝对领导人。(注:[美]大卫·哈伯斯姆著、尹向泽、胡燕平等译:《掌权者——美国新闻王国内幕》,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页。)这些由传媒曾经构筑的“真实”,对于没有其他渠道了解外部信息的人来说,便成了真实。很显然,意识形态的差异决定了传媒把关人的取舍标准,而传媒所选择的报道层面则强烈地影响着普通受众对对方文化的了解。 因特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在因特网上,用户可以发现来自对方文化的声音。在这个神奇的网络世界中,用户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没有经过以特定意识形态为标准的把关人的翻译、删剪,有助于用户全面地了解对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当今世界至少已有150 多个国家联在了因特网上,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因特网创造了跨文化传播的新时代,通过因特网进行的跨文化传播,比经由传统大众传媒在时间上更频繁,形式上更直接,范围上更广泛。 但是,因特网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却并不必然比以前更有成效,传统大众传媒时代国际传播的不平衡格局在因特网上依然存在。主要的表现就是来自美国的声音多,而发自中国的声音少。并且,由于因特网作为跨文化传播最有效的媒介这一点没有被充分认识,中国目前没有能够充分利用因特网传递自己的声音,帮助自己获得广泛的国际社会的理解。从目前的情形看,因特网上的信息传播是非常不对称的。同国外的用户相比,中国用户的声音很小,但却可以用“无限”来形容国外的网点,等待中国用户访问。据《计算机世界》报1997年发布的统计数字,在因特网上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中,中国仅占0.1%和0.05%, 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都达到85%以上(注:《后发先起从Internet说起》,载《计算机世界》1997年10月29日。),这个对比是很惊人的。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大的差距呢?部分是由于两国发展时间上的差距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造成的。与美国相比,中国发展因特网的历史很短暂,中国首次联入因特网是在1994年;而美国已经有了将近30年的发展,在信息资源上必然会有优势。在基础设施上,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从计算机的普及率(美国30%,中国不到1%)、 电话的普及率(美国60%,中国2%),到有线电视普及率(美国25%,中国1%)和光缆干线的分布都远远落后于美国。(注:林燕:《国际互联网:信息控制与舆论引导》,《现代传播》1998年第3期。)但是应该看到, 美国对因特网的作用非常重视,其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是很重要的原因。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传播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超级大国依靠其经济和科技优势,在“信息自由流通”的原则下,利用大众传媒,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而所谓的“信息自由流通”原则,又恰恰是美国针对当时英国路透社控制国际新闻的局面提出的,意在实现美国对国际新闻和信息流通的控制地位。(注: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