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状况和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们形成了区别于其它国家的企业文化观念。我们的企业文化观念所以要更新,根本原因在于它不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对我们传统的企业文化观念必须扬弃。 首先,要打破“家文化”观念的影响,建设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大企业文化”。“家文化”是在小生产包围下形成的、体现着小农意识的文化,具有明显的排它性,我国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亲缘为纽带组合的现象。“内斗”往往成为企业最大的内耗,职工队伍近亲繁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影响着劳动力的市场化和择优就业、竞争上岗。同时,也难于处理好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经济,要求分工协作。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要求实现劳动力的市场化,企业必然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产权关系明确以后,“国有企业”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公有制企业”。这些实际情况都要求我们必须打破“家文化”的影响。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把企业建设成职工的“利益共同体”,这样既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可以形成“内和外争”的组织气候,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其次,克服过分政治化文化的影响,建设职工大众的思想文化。这种过分政治性的文化在国有企业中从职业选择、职务升迁、利益分配到其它关系职工个人切身利益方面都还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文化对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长期以来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这种过份政治化和道德化的结果是脱离了群众的实际需要,也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实际。例如,“我是党的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的观念,就是忽视了人的具体价值及其积极作用,抑制了人的能动作用和主动精神,使人产生了惰性。要克服这种影响,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在道德建设上,也要实行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使道德重新置于现实的经济基础之上,衡量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能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要对价值体系进行改造。党的基本路线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具体地转变到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心,价值标准明确化、具体化了。新的价值体系必须以市场关系为基础,同时又要注重理想教育和宣传,使利他与利己、个人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起来,使价值体系的“社会功效性”和“个体功效性”达到完善的结合。上述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适用于社会变革、转型和成长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它是更高层次、更根本的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则一定能建立起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企业文化。 第三,打破“空想社会主义”文化观念的影响,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的企业文化。小农经济的“均贫富”同西方的“乌托邦”相溶合,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空想社会主义”文化观念。这种文化观念是以主张至公与至共的大锅饭社会主义为特征。例如进工厂想进大工厂、公有制企业,就是企业面临倒闭和破产的情况下,政府重新安排就业,职工也不肯“屈就”。这种对“公”与“共”的认识和对企业的依附性严重地阻碍着改革措施的实现,在企业领导层则是不敢打破已有的框子,在劳动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等深层次方面进行改革,使企业失去了发展的动力。“经济与道德二元论”的思维方式成为人们的思维习惯。二者相互作用产生的“一大二公”、“至公至共”的价值和道德观念严重地妨碍社会进步和企业职工精神能源的发掘和利用。因此,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导向建设现代企业文化。其价值和道德体系的要求就是讲平等、讲变化、讲开放、讲理性,并做到相关方面的合理统一。 第四,打破“农业文化”观念的影响,建设开放性的企业文化。过去许多年,我们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业思想来指导大工业建设的。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企业文化是在小农经济包围中的工业文化。企业办学校、办医疗、办文化事业,分割着社会职能的结果,造成了企业封闭的弊病。实现企业文化同社会文化相接轨,是当前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首先就要打破传统格局,树立起大文化观。文化现象是具体的、历史的,要随着整个社会,特别是它的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文化与经济、社会实际相分离,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相分离是搞不了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必须从它们的整体联系中去寻找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和答案。这就是如何树立企业大文化观的问题。其次,要从改革开放的总体部署考虑企业文化的总体建设。国家将逐步实现政府职能和企业职能的明确分工。这是社会现代化和企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过去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内容同企业相分离,这绝不是削弱企业文化而是要强化其应当建设好的方面。这就要求以改革的精神,从大局出发,服从社会文化进步的要求。再次,在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尚未接轨的一个阶段内,企业应当本着“人民文化人民建”的思想支持社区、校园、区域文化建设。企业周围的文化氛围浓厚了,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相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