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或传统文化是人们经常说到的,但其确切含义人们常不假深思。 传统到底是什么? 我们可以尝试分析一下,人们在说到传统这个字眼时,有哪几种情况? 据我观察,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为了与新近出现的事物相区别,而把以往既有的事物加上传统的字样。如与现代艺术相对待有所谓“传统剧”,“传统音乐”,之类。 (二)是指谓一些历史悠久的东西,如把对父母、长辈的孝敬称之为传统道德等等。 (三)与外来的事物相区别,而把本土固有的东西称之为“传统的”,如所谓“传统医学”(即中医)“传统工艺”之类。 (四)传统更深一层的意义,是它有自我维系和统摄的能力,因而稳固,有惰性。人们常讲的传统观念,传统习俗就主要体现这一层意义。 综上所述,传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累代传承下来的,凝结在其文化中,长久地制约着和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情操的那些东西。 因此,传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的稳定性。因为传统是在人们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多少代人累积下来的东西,它已经经过了长期的选择和考验,因其最能适合人们的需要而被保存下来。而既经保存下来,它就取得了一定的独立性,有时即使环境又发生了变化,传统却仍顽强地维护自己的存在。 传统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它的模式化。我们说某种东西是传统的,那是因为它的模式化的特征最容易为我们所认取。传统的事物是经过累代选择考验而固定下来的,它必有比较固定的型式。如此,它才能起到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等等的作用。 传统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排它性。既然传统是长期选择考验才稳定下来,又能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等等,因而它就是有排他性。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文化,在同异质文化接触时,往往会表现出这种排他性,不会轻易地,很顺利、很自然地就融合起来。这正是不同民族文化得以绵延的根据。 传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说传统有各种各样的存在形态。最普遍,最一般的存在形态是民族传统。通常我们说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最主要的就是他们有不同的传统。但仔细分析起来,一个民族内部,各个地区,各个阶层,仍各有其不同的传统。例如,贵族与平民有不同;北方与南方有不同;沿海与内地有不同;平原与山区有不同;农村与城市有不同;甚至在城市里,各个行业间也会分别保存一些不同的传统。 传统在文化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往往对传统的作用作简单化的理解,把它一分为二:一种是好的传统,要加以发扬;一种是不好的传统,要加以批判。其实,任何传统,既然形成传统,它必定曾经在较好的程度上适应了或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要——不管是实际上的满足,或仅仅是观念上的满足。在这个意义上,人们不能不承认任何传统都曾有自己的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但另一方面,传统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而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原来适应满足人们的需要的东西,后来可能变得不适应、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甚或人们可能发现,某些传统本来实际上就不曾给人们以任何好处,完全成了无用有害的累赘了。例如八股文、裹小脚之类,均可作如是观。 但我们更应看到,传统本身常常具有两面性。比如在上层文化中,有一种清净无为,甘居恬淡的传统。这种思想传统在君权暴戾的时代不啻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但从另一方面说,它又是消极逃避的态度,因而并不足取。 总括地说,传统在历史上起着两种作用,由于传统本身的特性(稳定性、模式化与排他性),凡是按既有的方向发展的文化趋势,都能得到传统的有力的支持;凡是文化转向的趋势,或因受到异质文化刺激,而发生变动的文化趋势,都会受到传统的抵抗与阻挠。所以,传统在历史上既可以是一种支持进步的力量,也可以是一个惰性的力量,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全由具体的历史条件和人们的文化素质、文化心理状态来决定。实际上,某些革新的、进步的力量,往往尽力要利用传统,从传统中汲取支持力量。 尽管传统通常是一种稳定的甚至是惰性的保守的力量。但传统并非一成不变。凡是历史上产生形成的东西,都躲不过历史演变过程对它的影响。仔细考察一下,很容易发现,某些被视为有悠久传统的东西,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频繁的变化。比如孝的观念,无疑是中国人遵循已久的道德传统。但今天孝的观念的内涵,与古代孝的观念的内涵已是大不相同了。在古代,“父母在,不远游”,必须留在父母身边,承欢尽孝。父母死了,要庐墓而居,守三年之丧,不得娶亲,不得生子,也不能梳洗修饰,不能参与任何社会活动。所以,守制三年之后,往往已是不成人形了。后来,不再庐墓而居了。但身任公职的,必须辞官归里,摆脱一切公务。在家守制。再后来,又加以变通,可以“夺情”,缩短守制时间,出来参与公务活动。到了今天,人们虽然仍讲究孝道,但已完全不须守制,父母生时,亦不限制远游。一般地说,只要父母丧失劳动能力时,能负起赡养的责任,就算是尽了孝道了。可见,孝的传统,历经数千年,其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做为一种传统道德,它仍被人们所遵循。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人们对传统有因有革,既有继承的一面,也有批判改造的一面。拘守传统,抱残守缺是不利于民族文化发展进步的。但对传统采取轻意抹杀或全盘否定的态度也是很有害的。应当提倡,在充分认识传统的基础上,从发展文化的现实需要出发,对传统采取分析和评判的态度,可则因,否则革。一切有益的东西,充分加以利用,凡已证明是无用甚至有害的东西,则果断地予以抛弃。 历史上,传统的每一次变异,常常会引发激烈的冲突,历史的进步常常表现为对传统的叛逆,甚至是亵渎。这也正是思想史上常常发生论争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