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丹在公牛队年薪3500万美元,这令人心惊的数目远远不如他将自己的形象卖给耐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来得多 △作为CI的乔丹要比打球的乔丹更有价值。这就是文化作为产业的秘密 长期以来的两极对立思维使我们形成了一种非此即彼的思考定势:文化与经济相互对立、相互冲突。实际上,一定的经济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上建立,一定的文化则必然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生成,文化中有经济,经济中包含着文化。这已是众所周知的现实。 随着当代世界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全球趋势就是文化的一体化,所谓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至少包括当代经济的产业下游化趋势、经济的文化化趋势和文化的经济化趋势。这就是说,经济中的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将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主导的、甚至某种决定性的作用,而文化作为日益强大的产业结构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的、以至支柱性的产业。 当代世界的知识经济与文化经济之潮 产业下游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条重要规律,早在17世纪,西方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已经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的利润要多得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商。本世纪40年代,另一位西方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对产业进行分类时又发现了一个经济法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结构的中心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它被称为“配第—克拉克经济法则”。事实证明,它是合乎实践发展规律的。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发展一直采用计划经济下由国家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步调的事业型模式。因此,在过去的经济核算体制中,把非物质生产劳动的价值排除在国民经济收入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变革,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使我国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鲜明地凸现出来,文化的经济化成为历史性的潮流。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正式采用了与世界多数国家一致的核算方式,即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来化分各个行业,以国民生产总值来核算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而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才开始了由事业模式向产业模式的转变。 那么,什么是“文化的经济化”?什么又是“经济的文化化”呢? 所谓文化的经济化,就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的商品属性解放出来,这就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文化就是经济,文化就是市场。 所谓经济的文化化,是说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学技术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经济时代,全社会95%以上的人在为基本的生存条件粮食而工作,现在发达国家仅有2%~3%的人口从事农业,便可满足社会的需要。工业经济时代,数百万、上千万人从事钢铁、机械、轻工等加工业,现在发达国家已把大多数加工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当一个国家经济中的文化、科技含量迅速增加的时候,这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就会向下游转换。德国人20年前就说,我们现在能作的事就是尽快把这些污染严重的钢铁企业从本土上清除出去,还公众以绿地。资本的利润最大化引导第二产业资本向第三产业转移,尽管德国不再炼钢铁了,但国民的生活水平仍在大幅度提高。发达国家有两句格言:“增长不等于发展,富裕不等于幸福”,很形象地说明了人们需要的变化。无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自然要将重心转移到服务、知识、信息等第三产业方面。 经济的文化化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在基本的物质层次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比如人们对书籍、音像、影视、艺术产品的需求,对娱乐服务、旅游服务、信息与网络服务的需求,即使物质层次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的文化化了。比如穿衣,不再讲究结实、耐穿、耐用,而更多地关注美、时髦、品牌与流行。 70-80年代以后,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人们提出将第三产业中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开,将脑力劳动称为第四产业或知识信息产业。这一命名历时近20年,才为我国经济界所瞩目。进而当代服务业异军突起,人们又将第四产业中的满足人类心理感觉的服务业分出来,称其为第五产业。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认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从物资需要转移到精神需要,从科学和技术转移到情感和逸闻趣事。他甚至预言,未来收入最高的人要数那些“故事大王”。足球运动员罗马里奥、电视节目主持人欧普拉·温芙雷、闻名世界的大导演斯匹尔伯格,大众文化明星迈克尔·杰克逊,他们无一不是坐拥10亿的亿万富翁。所以有学者提出,随着人类对服务业、娱乐业、旅游业、影视业、信息业、网络业日益增加的需求,未来的经济学将让位于心理学(指中心地位的出让)。在我看来,未来的发展不是心理学取代经济学,而是经济学与文化学、心理学的双向交融,是经济文化学或文化经济学取代今日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