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毗邻香港、背靠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一国两制”的临界线、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移民汇聚的新都市。建立经济特区18年来,深圳经济建设迅速腾飞,文化建设也有超常规的发展,并且逐步形成了既区别于内地、又不同于港澳的经济特区文化形态。从经济特区创办至90年代初,关于深圳文化的研究从不自觉渐趋自觉,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逐步迈入新的学科建设阶段。今天,回顾深圳文化研究从萌生到发展的历程,确定其学术位置,展望其学术前景,对进一步推动深圳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无疑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一、深圳文化研究18年来得到了超常规的推进 8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特区的创办,深圳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开拓者,这座南国边城迅速成为各地移民共处、多种方言混杂、新风旧俗渗透交叉的新兴城市。社会变革的大潮呼唤新的理论建构,于是,深圳文化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在特区创办之初就开始了对“特区文化”的探索与思考。1986年11月,在厦门召开的“全国文化事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深圳代表提交的论文引起广泛关注,“特区文化”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文化界新的研究课题。到了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等地并发表讲话,掀起了我国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的热潮。同年4月,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在海口召开首届“全国经济特区文化发展研讨会”,与会者呼吁要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探讨特区文化发展问题。1993年12月,由文化部与深圳市文化局联合创办的全国首家“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在深圳宣告成立。5年来,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先后从全国几个重点院校招收了一批应届毕业的博士和硕士,组建了自身的研究队伍,充分发挥新型研究机构“小核心、大外围”的功能,以及对全市文化研究人员的组织协调作用,并联合宣传文化部门、社科院、深圳大学、市委党校等有关部门的理论工作者共同参与,以多种方式发展“编外”研究人员。还聘请著名学者余秋雨教授作名誉主任、聘请多位专家学者作特约研究员,从而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研究队伍,在深圳文化研究中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 与内地相比,深圳的文化研究起步较晚,而且前此几乎没有什么学术积累,因此,它首先需要的是进行基础性的调研,既要对深圳人文历史进行开掘,又要对深圳正在发生的文化实践进行把握。任何地区的文化发展都离不开历史的传承,作为岭南区域的深圳文化,过去留存的资料不多,为此,我们率先挖掘、整理了本土人文历史资料,编纂出版了《深圳民间歌谣》、《深圳城市史》等专集。这对于把握深圳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及嬗变,无疑大有裨益。特区文化最早扎根于市场经济的土壤,因此,深圳的文化研究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即要立足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展开研究,我们注重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深圳文化进行大量开拓性调研工作,敏锐地捕捉在特区出现的文化现象并力图予以理论化的解释,率先对“特区文化”进行理论探讨并取得初步成果。先后编撰、出版了《深圳特区文化初探》、《市场经济与特区文化》、《文化深圳》等学术专著,丰富了深圳文化研究的内涵,引起省内外理论界的关注。 深圳经济特区由于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其文化研究尤为注重发挥应用的功能,克服脱离实际的弊端,通过调查研究与专业咨询参与政府的文化决策。而“文化规划”正是文化决策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明确树立“规划就是财富”的思想,在从事“规划”的调研与写作的过程中,既对深圳文化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评估,又及时学习和借鉴兄弟城市在文化建设上的成功经验,逐步理清未来深圳文化发展的思路,并提出将深圳建成“现代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模式,被市委、市政府吸纳进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深圳市精神文明建设“九五”规划之中,使深圳成为继上海、广州之后少数几个率先开展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的城市。 深圳与香港在历史上同属于新安县,两地山水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交往频繁,从地域及历史渊源来看,深圳与香港向来都密不可分。因此,深圳文化研究界一直把香港文化研究作为重点。在香港回归前夕,我们承办了“首届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及发展研讨会”,对97前后香港文化的发展及其与内地的交流进行深入探讨,并编辑出版以《深圳、内地、香港:比较文化的视野》为名的论文集。此外,我们还主动与香港文化界、学术界联系,共同探讨“特区文化与深港互动”等课题,为“一国两制”条件下加强两地的学术交流作了有益的尝试。 与此同时,我们也始终注意与国内文化研究界同行的对话与交流活动,以接纳新鲜的学术信息,传播自身的文化影响。1996年,我们在上海举行的“沪粤文化研讨会”上与上海的学者进行了交流,引起了上海学者对深圳文化的较大关注。最近,我们赴广州参加由广东省理论界召开的“《文化深圳》研讨会”,以及组织穗深文化学术界人士举办“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市战略”、“经济中心城市与文化发展问题”等专题座谈会,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与对话活动,传达深圳的学术声音,促进穗深文化理论的交流。时至今日,深圳文化研究已经成为深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一直得到超常规的推进。 二、深圳文化研究在总结深圳文化实践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深圳作为连结内地与香港的边缘地带,由于远离中原,既没有像内陆地区那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又没有像香港那样长期承受西方文化的渗透,加上改革开放“先走一步”,从而为新质文化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亦使其成为中国文化转型最活跃的一个地带。这种人文背景,无疑在呼唤新的文化理论的出现。然而,在较长的一段时间,深圳被称为“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这种理论话语上的疲弱之势有了很大的改观。多年来,我们对深圳特区出现的新的文化现象进行跟踪调研,并试图进行理论的阐释,率先探讨了“特区文化”、“新民俗文化”、“打工文学”、“新都市文学”、“华侨城旅游文化”等文化现象,初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在有关方面形成了共识性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