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文化观,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和推动着中国社会主义总体文化的发展。认真研究和学习毛泽东文化思想,正确理解和掌握它的基本观点和文化研究方法,对于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依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唯物辩证原理,论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的关系。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①。毛泽东对文化的这一科学表述,包含了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毛泽东所使用的文化概念,是与社会经济基础及政治制度相对应的精神文化特别是指其意识形态,它构成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一般来说,人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的统一体系,即器物的层面,制度的层面和思想、精神的层面。在这三个层面中,器物层面是基础。进而,在器物的层面基础上发展出制度的和思想、精神的层面。这三个层面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一个运动着的社会整体。从狭义的文化概念来看,它指精神文化,即广义文化中的精神层面,或指其社会形态而言。毛泽东把它限定在“观念形态”的框架内,指的是精神文化或精神文明,其中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诸方面。毛泽东的这一限定,有利于我们从社会整体结构中划分出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文化作为社会结构中的观念形态的层面,与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相结合,形成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因此,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同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关系,就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②。 第二,毛泽东的科学表述说明了作为思想、精神层面的文化,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中,道德是由特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的。是适应当时一定的社会经济状况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文化的最本质的规定看,它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的变迁,基础在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归根到底,经济是最后决定的力量。因此,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对经济的绝对依赖性:“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气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③。只有从经济的发展,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才能真正认识文化的本质。 第三,一定形态的文化一旦形成,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即服务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这是因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以后,又具有其自身运动的特殊发展规律,以及对经济和政治起作用的能力。这就是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亦即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反作用。它表现为一定的观念、意识、精神、思想、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等,并由此影响和制约着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活动,从而引起不同的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的结果,与经济必然性一起,形成历史发展的交互作用。当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交互作用中,文化的作用是第二性的,只是影响和决定历史发展中的某些特殊性的方面,这种作用“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④。历史发展的本质,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 第四,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定形态的文化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并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发展。如作为精神文化核心的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阶级中就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封建时代的爱国主义,本质上是家庭主义的扩大,是忠于封建王朝的封建主义意识的表现。鸦片战争以后,爱国主义逐步带上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时代特色,并逐步把反帝同反封制结合起来。到了“五四”运动之后,不仅自觉的把反帝反封结合起来,而且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结合起来,成为打上新时代烙印的爱国主义。这个变化的过程,都可以从该时代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化中得到说明。 毛泽东关于文化的科学表述,唯物地揭示了整个文化的政治属性和阶级本质,准确地阐明了文化的形成、文化的发展变化同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密切联系,以及文化在整个社会变革中所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二、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主体论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人们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体。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是人的创造品。人是文化的主体、创造者。但是,在无产阶级以前的时代,文化是由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所垄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似乎文化也是由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创造的。毛泽东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对谁是文化创造主体的问题作出了最根本的判定:“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⑤。从而揭示出:第一,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的主体应属于人民大众。唯物史观认为,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活动所赖以依存的物质基础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既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又为人类从事政治、科学、文化事业等一切社会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又是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提供了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文化艺术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实践直接形象的反映。因此,人民群众是精神文化的直接参与者和创造者。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人民大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的主体应是人民大众。但是,文化的创造者并不等于文化的占有者,传播者。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从文化艺术对历史实践过程的描述和反映来看:“中国的历史甚多,而小说如《说唐》、《水浒》、《说岳》等,都是看过的,昔人的思想,多偏袒统治者及地主阶级。”这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⑥。传统文化作为反映当时统治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从根本上来说,一直被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所垄断,是属于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的。“种田的为什么就没有人去赞颂呢?”就是因为“写书的人都不是种田的人”⑦。农民创造的文化并没有直接反映出农民的愿望和利益,相反却一方面受着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丧失了政治经济权利;另一方面,又受到产生于封建宗法制度基础的文化思想的禁锢,形成宗法意识形态和小农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由此,毛泽东提出,农民革命有两个目标:一是政治经济上翻身,一是思想文化上解放,只有从文化思想上批判和摧毁传统思想与制度,投身于自我翻身的政治经济斗争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