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以来,昔日战火不断的中东地区出现了和平迹象。 今年5月,以色列工党在巴拉克领导下重执朝政,使长期陷入僵局的中东和平进程重现曙光,“中东和平进程”成为当今世界瞩目的焦点之一。 一、阿以冲突的由来 阿以冲突源自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与以色列犹太人之间的领土争端。据犹太教的经典《圣经》记载,公元前1900—1850年间,希伯来人(今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带领家人来到迦南(今巴勒斯坦地区,当时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定居。大约在公元前1290年,建立“希伯来王国”,从此首都耶路撒冷及规模宏大的圣殿成为犹太人的宗教和精神生活中心。公元135年, 罗马帝国攻陷耶路撒冷,100多万犹太人被杀,幸存者大部分被赶出巴勒斯坦, 散居到世界各地,开始了长达1800年的“大流散”时期。公元638 年阿拉伯人战胜罗马帝国进入巴勒斯坦,在此一直生活了1300多年。 进入中世纪后,犹太人主要流散地之一的欧洲频频涌起反犹排犹浪潮,到19世纪中下叶形成高潮。在此形势下,犹太复国主义(也称“锡安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运动于19世纪末在欧洲兴起,其宗旨是使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新的犹太国家。到1948年,犹太复国主义先后掀起六次移民回归潮,使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口猛增到65万。大批犹太移民的回归引起当地阿拉伯人的不安。1947年11月2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犹太国(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国(1.11万平方公里)的181号决议。该决议遭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以及阿拉伯联盟会员国的坚决反对和抵制,阿以矛盾从此激化。 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单方面宣布成立“以色列国”, 这成为阿以冲突的直接“导火线”。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冲突中,阿以双方先后爆发了五次大规模战争:即1948年5月15日爆发、1949年7月20日结束的巴勒斯坦战争;1956年10月29日爆发、11月7 日停火的苏伊士运河战争;1967年6月5日爆发、10日结束的六·五战争;1973年10月6 日爆发、10月24日结束的十月战争;1982年6月6日爆发、6月10 日结束的黎巴嫩战争。 在五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连连损兵失地,以色列相继侵占了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以及黎巴嫩南部地区,并在黎南部开辟了“安全区”,扶持建立了亲以的“南黎巴嫩军”。为此,阿以之间的矛盾和仇恨更加加深。1967年9月,第四次阿拉伯首脑会议确定了“不承认以色列,不同它和解, 不与它举行谈判”的“三不政策”,表达了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势不两立的决心。 二、中东和平进程艰难曲折 中东战争使阿以双方开始觉醒。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在屡战屡败的严酷现实面前日益感到,将有美国作后盾的以色列“赶入地中海”已不可能。以色列虽然占领了大片领土,但因与周围的阿拉伯国家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没有丝毫的安全感。于是,采取非战争手段解决争端便成为阿以双方的必然选择。 (一)埃以和谈揭开中东和平进程序幕。中东和平进程始于1977年埃以和谈。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插手下,中东出现不战不和的僵持局面,对阿以双方均产生不利影响。以方愈益认识到,阿拉伯被占领土问题不解决,以色列将永无宁日。此外,美国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也敦促以与阿拉伯国家进行和谈。在此背景下,以色列开始着手与埃及秘密接触,以实现消除西线威胁,避免两线作战的安全战略。埃及在四次中东战争中损失惨重,埃以之间无休止的“消耗战”,加上苏联对埃援助“口惠而实不至”,使埃及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国民经济每况愈下,老百姓厌战情绪与日俱增,埃及也迫切需要缓和与以关系。为此,埃及总统萨达特提出了由军事对抗转向政治对话的和平战略,并于1977年11月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访问了以色列,促进埃以和解。 在美国的积极斡旋下,埃以双方经过艰苦的谈判,于1978年9 月18日在美国签署了著名的《戴维营协议》。协议包括两个文件:一是《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主要内容有,(1 )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在为期五年的过渡期内实现自治,并成立自治政府; (2)以色列继续负责上述两个地区的安全,并可在规定的地方保留军队;(3)约旦参加中东和平问题的谈判;(4)在五年过渡期内,由埃、以、约同当地巴勒斯坦人代表共同讨论两地的最终归属问题等。另一文件是《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和平条约的纲要》,规定以色列将西奈主权归还埃及,分阶段从西奈半岛撤军。《戴维营协议》签署后,以色列撤出了西奈半岛,埃、以实现了和平,并建立了外交关系。然而,涉及巴勒斯坦自治问题的《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却未能得以实施。《戴维营协议》的签署结束了埃以之间30年的战争状态,打破了阿以全面对抗的格局,为政治解决冲突开了先河,树立了“土地换和平”的成功范例。 (二)马德里和会使中东和平进程全面展开。80年代后,中东形势发生较大变化。阿拉伯国家先后承认以色列,为阿以冲突全面走向政治解决铺平了道路。90年代初,尤其是海湾战争后,世界形势的急剧变化为阿以争端的政治解决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首先,海湾战争及苏联解体确立了美国在中东的“霸主”地位。美国为了在中东建立以它为主导的新秩序,保证该地区成为西方稳定的“石油供给地”,下决心搬掉阿以冲突这一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为此出台了“西促和谈,东遏两伊”的中东战略,大力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其次,海湾战争后,阿拉伯国家整体力量遭到严重削弱,世界第四大军事强国伊拉克遭到重创,一蹶不振,阿拉伯国家由于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问题上产生分歧进一步分裂。第三,以色列依靠美国的长期支持和援助,在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对阿拉伯国家形成压倒优势,已完全具备了与阿拉伯国家谈判的“资本”。另外,由于在海湾战争中受到伊拉克“飞毛腿”导弹肆无忌惮的袭击,以色列人意识到在信息战飞速发展的时代,靠扩张领土谋取“战略安全”已失去意义,因而也愿意与阿拉伯邻国全面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