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不结盟仍然是印度对外关系的基石,并希望通过不结盟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谋求同包括南亚邻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建立友好、互利关系。本文仅就近50年来印度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印度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作初步分析。 一、印度对外政策的回顾 1947年印度独立后,在对外关系上制订了不结盟政策,这是根据当时美苏对峙,世界分为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国际形势提出的。所谓不结盟政策,就是不与美苏建立军事结盟,但要与其发展其它方面的关系,以便印度从东西方都获得利益。长期以来,印度以不结盟发起国自居,在大国间左右逢源,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并从东西方都得到了大量援助,促进了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 60~70年代初,印度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集中表现在对华对巴的政策上。对华政策从友好转为对抗,导致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对巴同样采取强硬政策,导致二次印——巴战争。出自对华对巴的需要,印度调整其外交政策,争取美国的支持。美国当时考虑到其外交上的需要,在中——印边境冲突问题上同情印度,并向印度提供经济、军事援助。70年代中期,因美国恢复对巴军事援助,因此而激起印度的强烈反对,印——美关系滑坡。印度又同苏联靠近,建立印——苏军事同盟,印度获得了大量军事、经济援助,尤其是戈尔巴乔夫时期,印——苏关系密切,两国领导人互访增多,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印度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支持苏联,例如苏联在联大的提案,印度都表示支持。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印——中关系有所改善。两国总理、副总理和外长等高层领导人多次互访。中——印两国政府为寻求边界问题的解决而多次举行会谈。1989年12月,拉·甘地总理访华,标志着印——中关系进入新阶段。印度领导人多次表示要改善同邻国的关系。印度积极参加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筹建工作。在南亚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南盟于1985年12月宣布成立,这将有利于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也有利于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 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印度对外政策又作某些调整。在大力发展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同时,也要发展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印度对外政策的目标更多地集中于经济方面。印度前总理拉奥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在国外增进印度的经济和商业利益,已成为印度外交的主要关注点”。印度通过经济外交,力图建立多边外贸关系。在较有利的条件下引进更多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扩大商品和劳务输出。 1998年3月,印度人民党上台执政,瓦杰帕伊一再声称, 他将继续奉行前届政府的对外政策。但人民党政府成立不足一个月,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便公开发表反华言论,把中国当作印度的“潜在威胁”。同年5月,印度进行了系列地下核试验,并因此而受到世界舆论的谴责。 西方国家宣布对印度实施经济制裁,终止对印度的各种贷款和军品销售(人道主义援助除外)。同时瓦杰帕伊政府在1998年11月的地方选举中失利,这表明印度人民党政府的支持率下降。尤其是1999年2月以来, 人民党政府内部矛盾重重,争吵不断,并先后有两个盟友退出内阁,使瓦杰帕伊的联合政府在议会的席位处于少数。这样,在反对党派的强烈要求下,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要求人民党政府举行信任投票。投票结果,人民党政府以一票之差败北,瓦杰帕伊被迫于1999年4 月中旬向总统提出辞呈。而反对党派国大党因未能获得议会过半数席位的支持而不能组阁。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总统任命瓦杰帕伊为看守政府总理继续执政直至今年9月举行大选为止。 二、印度同南亚国家的关系 1.印度同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关系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以下简称南盟)成立于1985年12月。南盟由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等国组成。其宗旨是:促进南亚各国人民的福利并改善其生活质量;加速南亚地区内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并向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发挥其潜力的机会;促进和加强南亚国家之间的集体自力更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领域的积极合作和相互支持;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等。印度和南盟其它成员国于1993年签署了在南亚区域内降低关税的协议,并计划到2005年签订南亚自由贸易协议。 为推动印度与南亚国家的全面合作,印度总理于1998年8月1日在科伦坡举行的南盟首脑会议上提出一些积极倡议,以便在近期实现地区贸易自由化。 这表明印度对建立南亚自由贸易区的决心。 斯里兰卡总统1998年12月访问印度,两国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自由贸易协定,这将有利于建立更为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也为印度与南亚其它国家的合作树立了榜样。 经济方面,印度与南盟合作领域比较广泛。农业、农村发展、科学与技术、卫生、计划生育、禁毒和反恐怖活动等。印度同南盟各国商品交换的品种有粮食、牲畜、化工产品、制成品、机械产品及运输设备等。技术转让方面,印度已向孟加拉国转让了制造自行车和柴油发动机的生产技术;向尼泊尔转让了生产油漆涂料、干电池和汽车零配件的技术。此外,印度国家研究开发公司还将在国家实验室开发的高强度通风窑、含油树脂香料、抗真菌片剂、漂白粉等技术转让给尼泊尔。将绿胡椒生产技术转让给斯里兰卡等。 印度是南盟成员国中唯一有能力对其它成员国提供援助和在各国兴办合资企业的国家。目前印度分别在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等国兴办独资、合资企业。这些企业涉及到制造业、地质勘探及服务业等领域。 印度对南盟国家的援助方面,截至1998年3月31日止, 印度向南盟一些国家提供的赠款总额达169.9亿卢比,其中,孟加拉国15.9亿卢比;不丹80.82亿卢比;尼泊尔39亿卢比。同期印度向孟加拉国、不丹、 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提供的贷款总额达76.87亿卢比, 占其对外援助总额的82%。 2.印度同孟加拉国的关系 70年代初期,印——孟关系比较密切。1972年3月, 印度总理英·甘地访孟,两国签署了“印孟和平友好合作条约”。按条约规定,双方均不得参加针对对方的军事联盟。这一时期,两国关系发展正常。80年代,孟加拉国部长会议主席艾尔沙德访问印度,解决了孟加拉国进入印度境内的“飞地”问题。进入90年代,印——孟关系进一步发展。印度外长应邀于1990年2月访问孟加拉国, 与孟外长讨论了分享恒河水和解决查克马难民以及非法移民等问题。在南盟首脑会议上,两国领导人决心维持双边睦邻友好关系。1996年12月12日,孟加拉国总理哈希娜访问印度,两国签署了解决恒河水分享问题的条约,使印——孟关系步入到建设性的、互惠的轨道上。1997年5月在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召开的第9届南盟峰会上,印——孟两国总理再次会晤,并就共同关心的双边问题举行了诚挚友好的会谈;同年两国外长和水利部长都分别互访,使印——孟关系步上一个新台阶。两国高层领导人的频繁互访,使悬而未决的问题获得妥善解决。滞留在印度特里普拉邦的1.2 万查克马难民自愿返回孟加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