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之位于首都伊斯兰堡东南端那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的总理府,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更钟爱他的老家——旁遮普省省会拉合尔。每逢周末,他必要回到这座有着1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家人过两天相对轻松的日子。并且,在谢里夫的周末日程上,一场板球赛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7月初的这个周末却不一样。7月3日深夜11时30分, 记者突然接到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朋友打来的电话,说谢里夫当晚将前往美国访问。尽管这些天不时有谢里夫访美的传闻,但这一消息还是让人吃了一惊。因为谢里夫已按计划回拉合尔度周末,而且美国驻巴大使2 日刚表示谢里夫在近期内不可能访美,甚至在3日傍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巴外交部发言人阿尔塔夫也没有就此透露任何风声。 后来获悉,谢里夫3日打完板球已是晚上9点,他在省督府与美国总统克林顿通了电话,再次提出访美要求,并被接受了。7月4日凌晨零时30分,谢里夫中断休假,乘巴空军的一架隼式战斗机离开拉合尔,飞往伊斯兰堡。凌晨2时30分, 谢里夫乘上了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的一架班机赴美。其随行人员只有4名:外长阿齐兹、外交秘书谢姆沙德、 外交部发言人阿尔塔夫和1名外交辅秘。 仓促赴美 意料之外 7月3日午夜,巴外交部发表了一份简短的新闻公告,称谢里夫紧急访美的主要目的是同克林顿讨论目前克什米尔地区的紧张局势。 众所周知,克什米尔问题是影响巴印关系的核心问题。自1947年以来,巴印爆发的3次全面战争有2次就是为了争夺这块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土地。1972年,两国签定了著名的《西姆拉协定》,在克什米尔划定了一条长720公里的实际控制线。在实控线两侧的崇山峻岭中, 巴印两国都集结了大量军队,不同规模的交火几乎年年发生。 今年5月初,实控线一带再次爆发了武装冲突。 印度声称有数百名受巴支持的“武装渗透分子”进入了印控克什米尔的卡吉尔地区,巴则强调巴军队没有越过实控线,称在卡吉尔地区作战的是为摆脱印度统治、争取自决权的“克什米尔自由战士”。在印度对卡吉尔地区的“入侵者”进行大规模空袭和地面围剿的同时,巴印军队在实控线一带也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硝烟弥漫在克什米尔山区。今年的克什米尔冲突来势之猛,发展之快,程度之严重为多年罕见,由于双方互不让步,两国已形成了全面军事对峙的危险局面,巴印再次爆发全面战争的阴云笼罩着南亚次大陆。 形势一触即发。巴从6月初开始展开了空前的全方位外交活动, 以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巴陆军参谋长穆沙拉夫、外长阿齐兹和总理谢里夫先后访问中国;阿齐兹在伊斯兰会议组织外长会议期间与17个国家的外长举行单独会谈,并首次推动有50多个伊斯兰国家参加的该会议就克什米尔问题通过了两项声援巴基斯坦的决议;阿齐兹回国途中又顺访法国寻求支持;巴政府还分别向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俄罗斯、日本、一些海湾国家和东南亚穆斯林国家派遣特使,阐述巴方立场;谢里夫多多次与克林顿通电话,会见克林顿的特使、美中央司令部司令津尼将军。在所有外交活动中,巴始终坚持其军队没有越过实际控制线的说法,同时一再敦促印度与巴恢复对话,呼吁国际社会协助解决久拖未决的克什米尔问题。 但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巴的游说似乎无动于衷,相反认为巴政府控制着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渗透分子”,不断向巴方施压,要求巴从印控地区“撤出军队”。美国会众院对外关系委员会7月1日还通过一项决议,呼吁国际金融机构冻结对巴的贷款。因此,巴政府认为,谢里夫总理能够访美,将有助于缓解巴面临的国际压力,也有可能给处于僵持状态的克什米尔危机带来转机。 值得一提的是,在邀请谢里夫访美后,克林顿7月3日晚上还与印度看守内阁总理瓦杰帕伊通了电话,邀请瓦氏尽快访美,但遭到了婉拒。印度一向对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十分敏感,声称这是印巴双边问题,坚决反对任何第三方介入。因此,尽管克林顿强调对瓦杰帕伊的邀请是美印双边外交,与谢里夫访美无关,但为避免给世人造成美国调解印巴冲突的印象,瓦杰帕伊还是以“现阶段还不合适”为由推脱了。 作出让步 情理之中 7月4日下午,谢里夫与克林顿在华盛顿的布莱尔宫举行了会谈。据悉,会谈的唯一内容就是克什米尔冲突,时间由原定的1小时延长至3小时。会谈后,双方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声明说:双方认为克什米尔卡吉尔地区的战斗是十分危险的,有可能导致更大范围的冲突;谢里夫同意“采取具体步骤恢复实控线”;克林顿呼吁,“一旦这些步骤得以实施”,冲突双方应立即停止敌对行动;巴印应根据今年2 月签署的《拉合尔宣言》的精神,通过对话解决两国间包括克什米尔问题在内的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克林顿还表示,在实控线得以恢复后,他将对尽快恢复和加快巴印双边对话进程保持“个人的兴趣”。 不难看出,联合声明的实质内容就是谢里夫承诺要采取的“具体措施”。何为“具体措施”?美方发言人的解释是,巴将从实控线印方一侧撤出军队。巴方对此说法大为不满,在华盛顿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阿尔塔夫再次强调,巴军队从未越过实控线,巴方所指的“具体步骤”是政府将向在卡吉尔地区的“自由克什米尔战士”施加影响,劝说他们撤出占领的高地。 谢里夫访美的结果让许多巴基斯坦分析家大跌眼镜。他们认为谢里夫屈服于美国的压力,作出了让步。谢里夫访美前,巴方舆论认为在国内反印情绪高涨、军方一再宣称已重创印军、声援克什米尔“自由战士”的运动风起云涌的形势下,谢里夫不会在这一问题上妥协,否则其“政治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还有一些人士猜测,在巴已十分清楚美国在克什米尔冲突中的立场情况下,谢里夫访美,有可能是美方立场出现了有利于巴的某种变化。但结果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