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中,英国可谓是美国最坚定的追随者,因而布莱尔有北约“孤独的战争领导人”之称。英国为何在科索沃战争中如此好斗,布莱尔这位二战后出生的高贵文雅绅士何以变成一个狂热的好战分子,这是个值得探讨和回答的问题。 首先,借助美国的“撑腰”,恢复英国的国际地位。冷战后,随着英综合国力的下降,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发今非昔比。布莱尔政府认识到,要尽快恢复英的国际地位特别是在欧洲的大国作用,必须借助美国的力量。因此,英把恢复英美的“特殊关系”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基石。布莱尔极力密切与美政治和个人关系,两国领导人除了互访频繁外,还在英美之间建立起一个英美“特殊计划”,每年双方互派24个高级代表团,以便在两国的决策者之间培养相互的支持者, 现英内阁中有4位是这一计划的受益者。除此之外,英尽力讨好美国,对美基本上是言听计从,美国关于国际事务的看法往往是通过英国首先表达出来。在美轰炸伊拉克时,英积极参与,不仅派兵,而且派航母驶往海湾炫耀武力,显示了英是美可靠的朋友;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美更是把自己的旨意传授给英,使英变成了美国欧洲事务的“代言人”,这比美直接出面指手画脚效果更佳;这次在美国主张对南联盟空袭时,英国狐假虎威,表现得比美国鹰派还“鹰派”,极力说服美对南斯拉夫要采取强硬到底的立场。目前,英国防大臣罗伯逊表示,在巴尔干已有7000名英军驻扎的基础上,将再动员1.2万名军人开往巴尔干地区以增援北约军队, 这是英国从50年代朝鲜战争以来第二次大规模的军事动员计划。此外,英国还将出任北约在科索沃周围集结4.5万军队的司令。 其次,借科索沃战争,扩大布莱尔倡导的“第三条道路”在全球的影响。布莱尔执政之后,为区别“新工党”与老工党的不同,提出了走“中左路线”的第三条道路,并与克林顿总统联手,在全球加以推广。为此,今年4月专门在美国就第三条道路召开了国际会议, 阐述他们的所谓共同观点。目前,在欧洲继布莱尔当选之后,德国的施罗德,荷兰的科克,意大利的达莱马都相继加入了第三条道路政治胜利者的行列,布莱尔被认为是欧洲中左势力的领袖。因此,布莱尔想借中左路线在欧洲占优势之机,加强英在欧洲的大国地位。工党政府一方面继续推行维持欧洲大陆均势的传统外交思想;另一方面,又要阻止某个欧洲大陆国家主宰整个欧洲,同时还要积极改变因前保守党政府的对欧敌对政策及英因至今未加入欧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科索沃问题上,他进一步鼓吹第三条道路,提出要在21世纪确立一套新的全球规则。在参加北约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时,他阐述其“国际社会理论”,提出了“人权高于主权”的布莱尔主义,即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次于人权和阻止种族屠杀,对像伊拉克和塞尔维亚这样的“独裁国家”的内部事务应坚决实行军事干预,并辩称“西方价值观的传播会增进西方的安全”等。其核心内容就是“建立以国际干预对付独裁的新框架”,为西方的人权外交寻找理论根据。这一国际干涉新原则不仅蛊惑了西方舆论,图谋使北约对一个主权国家的侵略合法化,而且对已建立起来的国际关系准则及国际法提出了严重挑战。 最后,借科索沃战争,转移工党政府在国内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压力。布莱尔上台时就打出“新工党,新英国”的口号,发誓要带领英国恢复昔日的大英帝国地位。因此他在制定内外政策上力求创新,如改革上院的世袭制、苏格兰的地方议会、国家的福利制度及教育制度等,在国内改革中,他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遇到了相当阻力。最令布莱尔头痛的是他在改革残疾人福利计划上遇到了强大的阻力,残疾人决心与政府抗争到底;在布莱尔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北爱尔兰问题上,协议虽然达成,但至今暴力事件仍在发生;此外最大的阻力还来自布莱尔的工党内部,以托尼·本为首的工党保守派时常对他背离传统工党原则的改革政策发难,使工党内部出现分裂倾向。因此科索沃危机就成为英政府转移国内矛盾的一次机会。工党在议会有比保守党多177 票的绝对优势,与北约其它盟友相比,布莱尔的政府可谓是最稳定的。他的好战政策与其它北约盟国相比也是支持率最高的,有2/3的英国人支持布莱尔。此外,目前辅助布莱尔制定科索沃政策的是以外交大臣库克为首的英国好战人物,这样使得一贯以反战著称的英工党在科索沃战争中一反常态变成好战。所以有评论认为,当前是英国和以奥尔布赖特为首的美国右翼势力在制造这场二战后欧洲最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二 尽管英至今仍采取强硬到底的政策,布莱尔政府也已深刻认识到这场战争所带来的可怕后果。它对英外交政策及工党的威信不可避免地将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首先,美英的特殊关系将会受到影响。英一直自诩是美最可靠的朋友,布莱尔更自豪地认为他上台后英美关系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但在科索沃战争中,英美主张开始相左。英国要求派地面部队解决问题,但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认为派地面部队的政治代价太大,不同意英国的建议。布莱尔因此受到极大挫折,有被遗弃之感,开始怀疑英美的特殊关系。此外,英在科索沃问题上利用美国的两党分歧,虽得到了美右翼势力的支持,但在美也树立了对立面。如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之一拉鲁士就发表文章批评英国,认为北约对中国使馆的“误炸”是北约司令部内部一个设在英国的机构“有预谋的”行动,旨在破坏科索沃和平。克林顿总统也对布莱尔引导英舆论对其在派地面部队问题上施加压力表示强烈不满。这说明在英美利益出现冲突时,英只是美一个可利用的工具,并非是一个真正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