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家詹姆士·库尔思(James Kurth )近期发表题为《岩洞之内:国际关系理论的平庸》的文章,对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三种主要理论,即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全球性文化论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系统、深刻的分析,着重指出它们各自在反映国际关系现实及发展趋势方面存在的弱点和缺陷。以下是文章的主要观点: 一、现实主义理论的缺陷 现实主义是解释国际关系的两大传统理论之一。它强调主权国家的自主行为、国际关系的无序状态、国家力量的重要性以及对国家利益的追求。 传统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创始人是修昔底德。二十四个世纪之前,他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首次提出这一独特的理论框架。在近代,传统现实主义在欧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包括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利奥波德·冯·兰克的《外交政策的首要地位》以及佛里德里希·迈因克的《国家存在之原因》等。在美国,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理论家是汉斯·摩根索、亨利·基辛格和乔治·凯南。 现实主义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二十世纪前半叶所爆发的世界战争。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诸多因素,如争夺殖民地、军备竞赛以及1914年的竞争性总动员,都同现实主义的概念,特别是其有关安全困境的概念相吻合。同样,冷酷地追求国家利益、野蛮地使用武力、无视现实主义理论的致命后果则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因素。它们也同现实主义的概念,特别是其对国家利益重要性的强调相吻合。 但现实主义也有问题。就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言,最能体现现实主义概念的均势体系和双重联盟体制无助于防止战争或减小其规模。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言,属现实主义范畴的均势和丘吉尔所主张的遏制政策本可能阻止战争的爆发,但是当时英国最有名望的现实主义理论家E·H·卡尔在1939年出版了颇有影响的《二十年危机,1919—1939》一书,为绥靖政策做了极为全面和深奥微妙的辩护。如果现实主义概念和学说在如何对待纳粹德国这样重大的问题上能导致产生遏制和绥靖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政策建议,那么它们在帮助决策方面就难有什么实际用途。 在一战与二战之间爆发的大萧条显然是一战的后果之一,更是二战的起因之一。但现实主义者对这一重大事件却几乎无话可说。现实主义的概念和学说几乎完全集中于军事和安全领域,而不论及经济问题,即使其对国际安全有最严重的影响。 现实主义的概念与学说在解释二十世纪下半个世纪发生的重要军事和经济事件方面的表现如何呢? 用现实主义框架比较容易解释冷战。欧洲分裂为两个阵营、两个超级大国在第三世界争夺影响、竞争性军备竞赛的发生等都同现实主义概念相一致,遏制和核威慑政策更是如此。然而,仍有一些现象是现实主义难以解释的。例如,在欧洲的分隔问题上,著名的现实主义理论家乔治·凯南等人曾提出,通过脱离接触政策在中欧建立一个缓冲区更符合美国的利益,但美国并没有这样做。同样,在越南战争(这是在第三世界进行争夺的典型例子)问题上,汉斯·摩根索反对美国的介入,而亨利·基辛格则主张介入。如果现实主义概念和学说能在对苏联政策上导致产生遏制和脱离接触这样截然不同的建议,在越战问题上导致提出介入和不介入这样两种完全相悖的意见,那么,它们就很难为政策制订者提供多少实际帮助。 冷战中期以及越战结束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解,石油价格革命爆发。前者同越战削弱了美元地位有关,后者同1973年10月的中东战争有关,两者都给美国对苏联的遏制及美在中东的影响等重要军事领域造成冲击。但现实主义理论家对这些重大的国际事件却几乎缄口不言。 最后,在二十世纪即将结束之际,发生了国际关系史上最重大、最奇特的事件:前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就现实主义的概念与学说的正确性和生命力而言,这些事件的启示是什么呢? 一方面,造成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坚持不懈地对其进行遏制和里根总统的军备竞赛政策。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里根执行的这些政策受到包括凯南、甚至基辛格在内的最著名的现实主义理论家的批评。他们认为里根不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是一个意识形态论者,甚至是一个幼稚的理想主义者。 另一方面,正如里根总统自己也很清楚的那样,他的对苏军事政策之所以能够奏效,根本原因是苏联经济弱点的存在,特别是因为苏联无力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这是苏联解体的第二个主要原因。对此,现实主义者却无话可说。 现实主义理论的真正力量并不在于它的概念与教条,也不在于它对国际事务现实的明确和准确理解。而在于它的态度和敏感性,在于它对于国际事务的悲剧性有成熟和深刻的理解。这当然是具有讽刺性的,因为多数现实主义者对态度和敏感性这类“软”现象一般是不屑一顾的。但是摩根索、基辛格特别是凯南等人的著作之所以受到很高的评价,正在于他们对于这些“软”现象的论述,以及对其带来的悲剧的理解。 结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通常设定由数个大国构成的均势体系的存在。在20世纪前半叶,均势确是一种现实。但随着1945年由美国和苏联组成的两极体制的出现,现实主义的这种主要设定便不再能反映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