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人道主义”的名下,对南斯拉夫发动了一场非人道的战争之后,又打着“重建巴尔干”的旗号,用《新马歇尔计划》发起了新一轮攻势,使整个巴尔干地区又面临着新的威胁。无论是用飞机、导弹,还是用美元、欧元,美国和欧盟的意图只有一个:从军事、政治和经济上将巴尔干地区彻底纳入西方所设定的轨道。但这种赤裸裸地扩大势力范围的做法,对于整个世界经济来说,却是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危险信号。 西方七国集团抛出的所谓“旨在重建巴尔干经济”的方案,称《新马歇尔计划》。据说,《新马歇尔计划》是由欧盟轮值主席德国外长菲舍尔炮制出来的,强调欧盟应在科索沃重建过程中“挑大梁”。 北约连续78天的野蛮轰炸,使南斯拉夫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估计,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南斯拉夫的国民生产总值减少了40%,工业生产能力减少了45%。目前,南斯拉夫的经济形势无疑非常严峻,当然亟待重建。据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姆拉詹·丁基奇分析,南斯拉夫经济至少需要16年时间,才能恢复到战争前的水平。 巴尔干地区其他国家经济也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庞大的难民潮直接成为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的巨大负担。桥梁被炸导致多瑙河航运中断,使保加利亚每月至少损失2.6亿美元。战争还使罗马尼亚、希腊、 土耳其等国的旅游业深受打击,投资环境急剧恶化,经济前景一片暗淡。 北约是西方的军事集团,七国是西方的经济集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原本是造成这一切灾难性后果的责任者,现在又以七国集团的名义来拯救巴尔干经济。但是,“魔鬼”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变成“天使”,《新马歇尔计划》也不可能给巴尔干地区经济带来繁荣。 如果西方的援助是一种经济性的,当然有利于战后巴尔干地区的重建。可是,《新马歇尔计划》的具体实施却不是那么简单。欧盟委员会已经初步确定了有关方案,对该计划的援助对象提出了严格的条件:“必须放弃民族主义,建立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德国总理施罗德则非常明确地说,任何一个巴尔干国家都必须遵守西方所提出的条件,否则一分钱也拿不到。看来,西方显然是准备“论功行赏”。已经成为西方“军事殖民地”的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有望拿到最多的份额,其余的分给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波黑、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等国。对于在战争中未能同美欧保持一致的希腊,西方自然会冷眼相待。至于在战争中损失最为惨重的南斯拉夫,当然不在重建计划之内。克林顿曾表示,只要米洛舍维奇在台上,塞尔维亚就甭想从西方拿到一分钱。“欲以一人废天下”之心,竟然毫不掩饰。美国国务院6月24 日甚至宣布悬赏500万美元,捉拿米洛舍维奇总统及南斯拉夫其他高级官员。 欧盟领导人则表示,应借助于《新马歇尔计划》,向南联盟的黑山共和国提供资金,以奖励它对西方的忠诚,并鼓励它脱离南联盟。 由此可见,所谓的《新马歇尔计划》,本意并不在于重建巴尔干地区经济。其实质不过是以经济重建为诱饵,逼使南斯拉夫就范,并将整个巴尔干地区纳入西方所设定的轨道。 即使想从西方拿到带有政治性目的的资金,其难度也不亚于“与虎谋皮”。据欧洲投资银行估算。科索沃经济恢复所需资金将达300 亿欧元。包括南联盟在内的整个巴尔干地区的经济复兴将历时10 年, 耗资1000亿欧元。而美国并不打算出多少钱。克林顿阐述的理由很简单:美国在轰炸南斯拉夫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因而欧盟应在重建中承担主要任务。而欧盟虽然急于在重建中显示其“显著地位”,但同样是无意承担这笔费用。迄今为止,欧盟仅仅是承诺在今后3年, 每年向科索沃提供5亿欧元的财政援助,合计只有15亿欧元而已。由此不难看出, 巴尔干地区的经济重建之路将是漫长而艰难的。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是经济的反映。科索沃战争是西方势力急于扩张的结果。美欧对战后的处理方式,尤其是《新马歇尔计划》的出笼,更应引起世人的警惕。因为,它充分暴露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试图构筑一种由它们完全主宰的世界经济新秩序:一、各国必须服从由它们所操纵的国际机构的安排;二、各国必须放弃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建立所谓的“市场经济”制度;三、各国必须遵守由它们所制定的法律体系,建立所谓的“民主制度”。鉴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绝对优势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可以恩威并举,文武兼顾,已迫使众多经济欠发达国家更加依赖于西方。这种企图对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前景来说,实在是一个值得正视的危险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