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化,我国的战略研究空前活跃,探讨战略问题的热潮迅速兴起,都在谈论国家战略、经济战略、政治战略、外交战略、科技战略、军事战略、环境战略,等等。“战略”一词不胫而走,广为流行。因此,对于“战略”的确切涵义进行深入探讨,已不仅仅是一个纯学术性的问题,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1989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和1997年出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学术分册对“战略”所下的定义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并将“战略”与“军事战略”等同起来。笔者认为这一定义有些过时和老化,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加以修正。现就“战略”和“军事战略”的内涵发表一点浅见,与战略研究界的同行们商榷。 不能照搬60多年前的释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以及《辞海》、《军语》等权威性辞书关于“战略”的释义似均出自毛泽东主席1936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经典著作。毛主席在该文中说:“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这样的说法在当时无疑是正确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而写的。当时,红军处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之中。以革命战争打破国民党的反革命战争,毫无疑问成为当时我党我军全部工作的中心,研究和把握指导战争全局的规律,也就成了我党我军的根本战略任务。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在整个革命战争的年代内,情况都是如此。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我党我军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目标、手段和策略运用都在战争这个压倒一切的全局下有机地统一起来,当时的“战略”自然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战略”与“军事战略”也就难以分家。 然而,机械地把毛主席60多年前对“战略”和“战略学”所下的定义照搬并沿用至今,似不甚妥当。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就已由革命战争转向和平建设,也就是说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战略手段和战略力量建设以及战略方针和战略思想设计和运用也进行了方向性的调整。因此,早在建国初期,简单地把“战略”释义为仅仅研究战争问题,把“战略”与“军事战略”等同起来,已经不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迫近”的看法,肯定“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明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从而将内外政策的立足点真正转到和平建设上来。在这种情况下,“战略”乃至“军事战略”涉及的对象和范围已大大超过原来的定义规范,迫切要求对不合时宜的定义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也就是说,“战略”和“军事战略”的定义乃至战略研究和设计,也应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根据时间、条件、地点的变化而变化,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认为战略仅仅研究战争问题的观点早已过时 从历史发展看,战略早已从单纯研究战争问题扩展到广泛的领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早已不仅仅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而是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宣传、外交、地理等诸战略力量和手段围绕总的国家战略目标的综合运用。这种变化不仅适用于我党我军从革命战争转入和平建设,而且在世界上带有普遍意义。 “战略”(strategy)一词的出现远可追溯到东罗马拜占庭时代。公元578年,东罗马皇帝莫里斯曾编了一本书, 名为《将道》或《用兵之道》(希腊文Strategicon),总结当时的战争经验教训, 用来教育他的高级将领(strategos)。当然,战略思想早于此已经存在, 公元前471~400年间,古希腊名将修昔的底斯曾著《伯罗奔尼撒战记》,是硕果仅存的最古老的西方战史,其中已有较完整的军事战略思想的存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 春秋末期的孙武就著有《孙子兵法》,集我国古代用兵之道的大成,不仅是中国最早和最杰出的战略理论名著,也为世界各国战略界所推崇。《孙子兵法》所提出的一系列战略理论原则,至今仍保持着不朽的生命力。我国正式出现“战略”这一概念是在西晋时代(公元265~316年),当时的学者司马彪著有兵书,题名《战略》。 应当承认,从《孙子兵法》直到19世纪传统的古典“战略”概念,的确一直与“军事战略”别无二致,局限于研究战争的指导。19世纪,瑞士的约米尼和普鲁士的克劳塞维茨等军事理论家总结拿破仑战争和其他欧洲战争的经验,写出了《战争艺术概论》和《战争论》等战略理论名著。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在《战争论》一书中写道:“战略就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战略是对整个战争的筹划”;而“战术是对某一作战行动的筹划。”这里所指的“战略”实即“军事战略”。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武器的出现和战争样式的变化,战争空前复杂化。两次世界大战的实践表明,军事因素更明显地受制于经济、政治、科技、心理等非军事因素。这就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战略问题。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1895~1970年)的名著《战略论》,分析了2500年来的大量战例,研究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不仅提出了军事上的“间接路线战略”,主张把战斗行为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强调用各种手段出敌不意地震撼敌人,以达到不进行决战而制胜的目的;而且提出了“大战略”理论,将“大战略”或“国家战略”与“军事战略”区分开,成为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大战略”或“国家战略”已不再是一个军事术语,更不只是一个战时概念,而上升为根本的治国之道。美国学者科林斯70年代中期撰写《大战略》一书,对“国家战略”所下的基本定义是:“在平时和战时综合运用一个国家的各种力量以实现国家的利益和目标”。这一定义与英国早已使用的“大战略”的内涵基本相同,都着眼于全面协调运用国家的各种力量,以确保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