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民族 一条或多条国境线,将一个历史上同一的民族划分在国土毗连的不同国家之中,便形成了跨国民族,而跨国民族中生活在不同国家的群体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纽带并不会随着国界的划定而解构和消失,尽管处于不同的政体结构和政治环境中,地缘政治关系有所变异,但他们作为同一民族所显示出来的那些情缘关系会依然保持着。生活在母国之外的跨国民族很大部分是边民,边民之间的各种交往自然是多方面的,自古就有的,哪怕是在国家闭关自守时期,国界也不能完全成为跨国民族来往的障碍,即使两国交恶,禁令有加,也难以禁止民族情结和民族意识在特定情况下会变成一种民族凝聚力,即生活在母国境内和生活在邻国的同一民族的人民团结起来的倾向。但如果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政策出现偏差,生活在这个国家的少数民族(即跨国民族)就有可能寻求向本民族的“母国”靠拢,对于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分裂势力。目前,南斯拉夫科索沃自治省出现的民族冲突便是这种情况。 民族的变迁和曲折的建国历程 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古老居民伊利亚人的后裔,他们一直把自己看成是巴尔干的主人。公元9世纪以后,他们虽曾分别受到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和威尼斯共和国的统治,但是到1190年,他们终于凭着勤劳勇敢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建立起一个独立的阿尔巴尼亚公国。从此,世界上便出现了“阿尔巴尼亚人”这一称谓。 公元14世纪,土耳其人入侵巴尔干半岛,而且很快成了那里的统治者,塞尔维亚王国和阿尔巴尼亚公国与巴尔干半岛上其他一些中世纪古国一起覆灭。在抵抗土耳其人的斗争中,阿尔巴尼亚人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通过斗争,克服了封建割据状况,进一步联合起来,民族意识得到加强。几经周折,到18世纪,在阿尔巴尼亚人聚居区周围逐渐形成了两个民族群体,并形成不同的书面语言。居住在什昆河北部的盖格人大多数从事山区放牧(以牧羊为主),居住在什昆河南部的托斯卡人主要从事农业,由于地理和交通条件较好,所以他们的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从19世纪下半叶起,随着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步步解体,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解放运动日渐高涨。1910年~1911年,阿尔巴尼亚人连续举行起义,终于在1912年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成立了独立的阿尔巴尼亚国家。部分生活在科索沃地区的阿族人被划归南斯拉夫境内,成了跨国民族。此后,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阿尔巴尼亚两个地域性民族群体之间的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阿尔巴尼亚民族的共性不断扩大,民族意识进一步加强。 数百万同胞散居国外 一般来说,国家的建立同民族界线完全吻合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不是本国的一部分居民留在他国境内,就是其他民族的一部分留在自己的国内。这种情况在巴尔干半岛表现得尤为突出,阿尔巴尼亚民族也不例外。 客观地说,阿尔巴尼亚国家是在发动起义和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中、逐步解放本民族聚居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它的建立并未促成真正的民族边界的划定,有些民族同胞留在了国境之外,成为跨国民族。 根据阿尔巴尼亚1975年的官方统计,该国共有人口222.6万(最新统计约340万),其中阿族占95%。其他民族有:希腊族、马其顿和黑山族、弗拉赫族、茨冈族。生活在巴尔干其他邻国的阿族基本上集中在南斯拉夫(近200万人)、马其顿(约54万人)、希腊(约6万人)境内,还有一些生活在土耳其和波黑。而生活在南斯拉夫的阿族人绝大多数在科索沃地区,少数人住在黑山共和国。 “大阿尔巴尼亚”心态 科索沃位于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境内的最南部,与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等国接壤,面积为1088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其中阿族约占90%,剩下的大部分是塞族。早在公元9世纪,以这里为中心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塞族国家。到14世纪,塞尔维亚王国达到鼎盛。但阿族一直认为自己是这块土地的主人,而塞族人是后来的,他们不愿意接受异族的统治。 两次巴尔干战争后,科索沃被划归塞尔维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科索沃作为塞尔维亚的一部分,加入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即后来的“南斯拉夫王国”)。随后,塞尔维亚人又为科索沃与阿尔巴尼亚的划界进行多次谈判,直到1926年才勉强确定边界。结果,移居此地的50万阿族人正式留在科索沃。据1981年统计,科索沃有122.6万阿族人,现在估计达到180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侵占了科索沃,占领军将该地的大部分和马其顿西部的5个县划给了阿尔巴尼亚,成立大阿尔巴尼亚王国,阿尔巴尼亚索古王朝成了意大利的傀儡保护国。不仅如此,索古王朝曾派阿尔巴尼亚军队到南斯拉夫境内同南共领导的人民武装作战,支持那里的跨国民族实行民族独立。而科索沃也有相当一部分民族主义分子不希望战争结束后又回到南斯拉夫版图中去,却对加入意大利拼凑的大阿尔巴尼亚格外感兴趣。这使得塞族大为不满。 战后,科索沃重新并入南斯拉夫,塞族对阿族中的亲法西斯分子进行了清洗。这一做法激起了阿族人的反抗,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所以南斯拉夫一度对科索沃实行了军管政策。但60年代中期以后,科索沃的政治气氛有所缓和。后来,南斯拉夫政府为了进一步缓和民族矛盾,安抚阿族人的激进情绪,允许他们扩大自治权利,把阿族语言作为当地的官方语言,甚至允许他们创建自己的大学和使用自己的旗帜,只是拒绝他们把科索沃升格为共和国或者与阿尔巴尼亚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