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认为,既然冷战已经结束,自然不必再为核武器而提心吊胆。就某一方面来说,这种想法不错。全面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小了,但发生小规模核冲突的可能性却在增加。导致核战的因素有三,一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的数量,二是某个有核武器国家因形势所迫认为使用核武器是其最佳选择的可能性,三是出现失误。有这三个因素,今后50年内极有可能爆发核战争。 有核武器的国家数量有增无已,所幸无核武器的国家大都一无资源,二无技术,也缺少研制核武器的欲望,再加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这颗定心丸,无核武器的国家完全不必非要自己搞个核弹玩上一把。但如果国家领导人真想要核武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也阻止不了。 一个国家渴望发展核武器,通常可以用需要威慑力量或敌国拥有核武器作为借口,也不管敌国是远是近,是弱是强。这种攀比之风助长了核武器扩散的气焰。每一个新生的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都是在火上浇油,使邻国渴求核武器的欲火越烧越旺。 缺资源少技术的确遏制了核武器的扩散,但这点障碍算不了什么。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说明即使依靠40年代的技术照样可以造出核武器。现在连朝鲜和巴基斯坦这类穷国也在跃跃欲试,自我感觉良好。它们需要的只是国外的一点点支持,而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越多,获得这种支持的可能性就越大。先进的技术有助于研制核武器,技术一旦成熟,就会广为流传。所以,许多新技术的产生都可能使核工艺成本下降,简便易行。 2020年以前估计不会出现新的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东亚、中东及地中海地区、六七个国家研制核武器的可能性。再者说,研制核武器不等于使用核武器。迄今为止,除了美国,还没有哪个国家发动过核攻击。然而,对于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来说,其领导人在某些情况下总会考虑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越多,这种可能性就越大。 使用核武器最明显的动机是对付入侵。核国家遭到入侵当然会以使用核武器相威胁,而且最终会使用核武器。其实,这种以为有核武器就可以阻止入侵的想法是错误的,入侵者都是在算到你最终不会使用核武器时才采取行动的。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入侵与反入侵中,双方总有打错了算盘的时候。 有些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认为,有核武器的国家可以对没有核武器的入侵者进行报复,而对有核武器的邻国是不会做这种非分之想的;反过来,这样的邻国也根本不敢入侵。这些智囊们断言,核威慑在冷战时期就是处理国际事务的灵丹妙药,现在仍然可望成为处理地区事务的妙药灵丹。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越多,世界就越太平。 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新生的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的领导人不见得一定就比冷战时期的国家的领导人更加丧心病狂。在地区冲突中核威慑的作用增加,核战造成的放射性尘埃对大家都没有好处。然而,光有道理是不够的。 冷战时期,特别是冷战后期局势的稳定主要归功于双方所具备的在遭到第一轮核打击后进行毁灭性核报复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要花大价钱,需要更多的导弹、移动性导弹和核潜艇。如果新生的有核武器的国家的政客们为了确保在遭受第一轮核打击之后仍有核武器可供使用而进行投资,就会进一步增加邻国的恐惧感。如果不这样做,则本国的军人会因为惧怕遭到敌国首轮核打击后丧失全部核武器而整日忧心忡忡。这种“不用则失”的焦虑增加了危机中的不稳定因素。 在邻国获得可供实战的核武器之前,如果有机会对其尚成熟的核武器设施进行核打击或常规武器攻击,从而把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时所爆发的危机令人尤为不安,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想到核威慑的存在。如果情报有误,邻国已将核试验的成果投入实战,你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此外,自有核武器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发生意外的风险,诸如1988年美国击落伊朗航班和古巴导弹危机,当时都差一点触发核战争。军事设施纪律松散及缺乏训练等都极易导致意外事故。随着有核武器的国家数量的增加,军事设施管理核武器的平均可靠度肯定会下降。冷战早期核弹曾几次因意外事故而险些爆炸。如果真的发生核爆炸,有谁敢说这不是敌国所为,继而向敌国投掷核弹呢? 最后,除政府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势力触发核战的可能性。譬如在没落的俄国斯,恐怖主义者和犯罪集团就很可能握有核武器。如果世界上核武器扩散风潮迭起,花样翻新,那么,触发核战的方式也会是多种多样的。 恐怖主义者甚至无需核武器就可以诱发核战。美国的核武器库不仅是针对核威胁的,也是针对生化武器威胁的,其他核国家无疑也有同感。如果真是这样,则将来诱发核战的因素要比过去多得多。以前发动核战争需要有军队或核武器,过个10年、20年则只要心存歹意外加一个简单的生物技术实验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