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进入了多极化时代。尽管两极引发世界大战的危险减小,但地区冲突和武装战乱却有所上升,多极化时代仍呈现一派新的纷争和混乱。据统计,1945-1990年这45年间全世界发生的国际冲突总数为540年,平均每年12起;而1990-1992年这三年间的国际冲突总数就达55起,平均每年18起(来自美国的统计数字更高,即上述时间内的冲突总数为73起,平均每年24起)。这些大大小小的国际冲突是冷战结束后干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障碍,研究其新情况、新特点,找出原因,探讨新的制约机制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冲突具有不同以往的新情况、新特点 1、没有大国操纵的背景,多为单纯的利益之争。 冷战期间,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遍及全球,成为国际政治的主题。当时几乎所有的冲突热点都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有关,它们或是大国争霸的直接产物,或是其间接反映。从震惊世界的加勒比海危机,到柬埔寨、阿富汗战火以及绵延十余年的越南战争都是美苏争夺的直接表现;中东战争打打停停、不战不和,其背后的原因也在于美苏争夺中东控制权。所有这些冲突又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或共产主义的信念支配下发生的,因而带有或浓或淡的意识形态色彩。而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冲突已大多没有了美苏争霸的背景,具体化为各种国家、民族利益之争。 首先,那些在两极体系时期属同一阵营的国家,在冷战的背景下由于共同的意识形态和战略利益的束缚,不得不将矛盾掩盖和抑制,让位于美苏争夺之大局。而冷战结束后,前苏联、东欧向西方积极靠拢,战略利益和意识形态阵线不再分明。存在利益争端的各方没有了先前的束缚,都毫不含糊地亮出了自己的利益目标,彼此争得直截了当、理直气壮、无所顾忌,甚至不惜兵戎相见。如过去同属北约的土耳其和希腊,在冷战时期不得不克制历史积怨,尽量不使矛盾公开。而1995年底,双方则为争夺爱琴海上的伊米亚小岛走到了交战的边缘;韩国和日本为争夺太平洋上一块叫独岛或竹岛的海礁全力以赴;秘鲁和危地马拉也为领土争端剑拔弩张;美国对日本大肆挥舞贸易制裁大棒,原因是美日贸易逆差减少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这一切已没有任何大国政治背景和意识形态色彩,属纯粹的国家、民族利益之争。 其次,90年代初发生在前苏联领土上的一系列武装冲突是由苏联解体直接引起,是格局变动的震荡所致,如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争夺“纳—卡”州的冲突;俄罗斯和乌克兰争夺克里米亚和黑海舰队;格鲁吉亚政府与闹独立的阿布哈兹州的冲突;车臣危机和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内部的族际冲突以及各族与国家之间的冲突等等。这些亦可看作是各种势力为抢占苏联解体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而争,属分家之争。一个有70多年历史的大家庭一旦分离,自会有层出不穷的物质利益纠纷,其中最敏感的就是领土问题。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边界原是内部边界,苏共领导出于内部考虑曾任意变更过一些地区的所属关系,如“纳—卡”州原属亚美尼亚,后划归阿塞拜疆;克里米亚原属俄罗斯,1954年被赫鲁晓夫作为礼物送给了乌克兰。这些问题当同处于一个大家庭内部时尚无太大关碍,而一旦分家则性质不同,必有计较。由于此类争端多为具体利益之争,随着分家后利益的不断协调,大部分热点已逐渐降了温。然而,有些问题由于掺进了民族分离主义和外部宗教势力插手等因素,至今仍难以解决,并时有反复。车臣的去留悬而未决;“纳—卡”州的冲突和阿布哈兹战火至今未断。这也反映了当今国际冲突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2、新的民族、宗教狂热取代了旧的意识形态斗争,成为冲突的新根源。 冷战时期全球性的意识形态斗争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表现为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立和争夺。随着冷战结束后东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减弱,各种势力开始填补意识形态真空,新的民族的、宗教的狂热取代了原有的意识形态争夺,成为新的地区动荡和武装冲突的根源之一。冷战后横行世界的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等就是出于上述背景。波黑战争原属分家之争,但因民族分离主义和外部宗教势力的插手而使内战国际化呈连锁式爆发。巴尔干地区历来就是天主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冲突的焦点地区,波黑塞尔维亚族、克罗的亚族和穆斯林族各信一种宗教,又有历史上的民族血债,因而使分家冲突演变成了一场国际上不同宗教势力分别支持各自一方的旷日持久的血战:塞族得到东正教兄弟俄罗斯、希腊的同情和支持;信天主教的克族有西方背景;而穆斯林族自然得到广大伊斯兰国家的支持。 90年代初席卷全球的多元化、民主化浪潮也激发了非洲民族主义势力和宗教势力的活跃。在这一浪潮冲击下,47个非洲国家有40个发生了政权更迭,非洲陷入了空前的混乱。其中阿尔及利亚国内的动荡就动因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力量的兴起。这一宗教势力巧妙地利用了当时多元化、民主化的国际大环境,几乎成功地通过议会选举掌握了政权,最后阿政府不得不动用非民主的方法予以制止。 阿富汗内战是宗教狂热卷入冲突的另一典型。虽然阿富汗国内交战各派都是穆斯林,但分属不同的教派和民族。特别是后起的塔利班在夺取斗争中尤为凶残。目前塔利班已控制了首都喀布尔等重要城市和地区,并还将仇杀蔓延到国外。1998年9月,由塔利班杀害9名伊朗外交官的事件引发了伊朗在伊阿边境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塔利班也毫不示弱,两国关系一度紧张到了极点。 上述情况表明民族分离主义和极端宗教势力已经取代了旧有的意识形态冲突,成为冷战结束后最棘手、最突出的问题和当今世界最危险的新动荡源。 3、冲突较为零散,大多规模小,不具有全局影响,且没有战略中心。 冷战中的国际冲突均以美苏争霸为核心,规模较大、时间较长、争夺激烈。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美洲危机、阿富汗战火以及美苏在非洲的争夺都是如此。美苏争夺的战略重点即是世界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于中美洲、中东、亚洲和非洲的南部。 而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冲突虽频繁迭起,但都为具体利益之争,规模、影响不大,且没有了战略中心,较为分散,遍布于欧、亚、非、美四大洲。换言之,新的冲突不一定发生在对全球局势有影响的地区。如卢旺达国内的大屠杀虽死伤惨重、冲突激烈,但只是其国内的部族斗争和权力之争。也门内战也与国际政治斗争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