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继70年代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80年代又开始了一个重要目标的追求,即成为世界政治大国。随着其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日本政治的右倾化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否认并美化侵略战争,反对通过终战决议。桥本1996年在“八·一五”前夕参拜靖国神社,自民党在1997年度11月大选前将参拜靖国神社作为一项活动原则列入选举纲领,并主张今后要让来访的外国政要到靖国神社行“参拜”之礼。2.对华提出领土要求,通过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设立200海里经济区,将中国部分海域划入日本领海,纵恿支持右翼分子多次登上中国钓鱼岛设立灯塔、挂旗立碑。3.能过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扩大防卫范围,并试图将台湾问题纳入此文件。4.鼓吹“中国威胁论”等等。我们应看到,这种政治右倾化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文化、政治、经济背景。 一、文化背景 (一)独特的文化环境:日本群体结构基础是严密的家族,家族之上是地域共同体,地域之上是现代大公司,再之上是单纯的大和民族即日本,其种族之单一,在世界上很少见,这便在日本国民中长期形成一种民族认同感;而与大陆交通上的相对困难,加之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气候、地质环境差,人口密度又大,便又形成了一种积极向外拓展,而又排外的所谓“岛国根性”;历史上日本曾受过一些外来民族的冲击,尤其是在“二战”中的失败,使雄心勃勃的日本深感羞辱,这也是造成当今日本人仇外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自卑感与优越感交织的民族心态。独特的文化环境,决定了日本的文化资源贫乏,再生力差;而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又是儒道的故乡,日本人为了自身的发展,如饥似渴地移植中国文化,从哲学思想到典章制度,从文学到艺术,从园林、建筑到服装、饮食等等,不一而足,即使历代天皇的年号也基本来源于中国典籍,大化革新这一历史性的飞跃,可以说就是中国文化东渐的直接结果。从秦汉开始到明治维新,日本不断努力汲取中国文化丰厚的营养,才形成了比较定型的日本文化。因此,日本一方面为自己的文化沾沾自喜,另一方面也留下了深深的自卑感。即使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些杀人如麻的日本武士也忘不了谈经论道、舞文弄墨以附庸风雅,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正是面对中华文化的自惭形秽;当人们提及“中日文化同源同种”、“大中华文化圈”时,便有一部分日本人认为是霸权主义言论,其实也是源于一种文化附庸国的耻辱心理。 在近现代,日本又发现自己已落后于欧美,所以以西方为师,甚至有人提出要通过与西方人通婚来改变本民族的血统,拼命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但当他们发展成为世界上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之后,又觉得比其它国家优越了。“二战”后,日本被美军占领,政治、经济、外交、军事都惟美国是从,甚至日本的新宪法也是美军驻日本司令部所为。日本政府的一举一动都追随着大洋彼岸的美国,日本人从衣食住行到价值观念也拼命向美国学习;但等到日本重造辉煌时,又坚定地向美国发出了“不”的信号。一个希望主宰亚太甚至世界的梦想,通过“第三次远航”这一口号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落后使日本自卑,发达又使日本高傲。这种不正常的国民心态,是产生其狭隘民族主义的土壤。 (三)神道教和天皇神国思想的影响。神道教是日本原始宗教接受萨满教,并吸收中国的儒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宣扬天皇神国思想,奉神武皇帝“八纮一宇”圭臬。战后美国国务院一份文件曾指出,宣扬好战的狂热的国家神道是威胁世界和平的根源。现在的神道教在日本的地位虽然不能和明治维新后的国家神道相比,但其巨大的影响力,却是任何个人和团体都不敢忽视的。目前,日本共有神社七万九千多个,神职人员二万多,九千多万信徒,民间的神社团体叫神道政治聪盟,1995年5月就曾组织五百人大请愿,致使不战决议流产;而靖国神社在日本政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导向作用,恐怕更是人所共知的。 由于神道教的影响,所以战后屡有天皇亲政言论的出现。昭和时代,每逢4月29日或元旦节,便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东京皇京广场向裕仁顶礼膜拜,使其又由人变成了神;1959年明仁的婚事曾使电视机在日本得到普及,1992年德仁的婚事又使日本经济增长近0.8%,这就足以说明天皇在一般日本人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地位。正因如此,许多日本人才坚信对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是正确的、有功的;而天照大神子孙的神话,又增添了当今日本人的优越感和重塑政治大国形象的决心。 (四)侮华思想在日本右翼势力中仍在蔓延。日本一些人始终不愿承认在“二战”中的失败。至今日本国内依然称其战败为“终战”,有一些人即使承认失败,也不原承认是对中国的失败,而宁肯认为是对美国的失败。现在中日之间经济的差距,又强化了这种看法。 (五)隐瞒历史,误导后人对日本过去的认识。日本现有历史教科书对明治维新后的对外战争,尤其是“二战”中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均轻描淡写,参加战争的许多老兵对其在中国和东南亚战场的行为三缄其口。虽然也有一些揭露日军暴行的文字,但毕竟影响不大。日本政府只是强调日本的损失,却不正视战争给东亚人民带来的痛苦,这就给战后出生的一代灌输了非常不利于和平的思想。 二、政治背景 (一)“二战”后,国际社会没有对日本和战犯进行彻底惩罚。美国出于亚太地区战略的需要,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度。天皇虽无实权,但仍是国家的象征,这就为军国主义提供了借尸还魂的机会。美国非但未向日本索赔,使其对侵略战争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反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使日本经济在战后迅速发展了起来。另外,岸介信等人重返政界,部分军国主义分子逃脱了法律的严惩,美国帮助日本建立自卫队并使其恢复军火生产,这些都为日本重新成为军事大国创造了条件。这样,日本国民便难以对整个战争产生深刻的反思。鉴于国际社会的暖昧态度,五、六十年代日本政府中都有具有军国主义背景的人入阁;以后又相继恢复在学校升太阳旗,唱君之代歌,并将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的灵位搬进靖国神社。而日本政治的门阀传统,又使国会中许多议员与旧时代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所以日本政府对右倾化言论采取默许、支持甚至首相本人也直接为军国主义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