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来,全球化问题成为世界性的热门学术话题,中国学者对之作了积极回应,既介评国外学者的全球化理论,也表述了中国学界的全球化观,既有综合论述,也有分门别类的专题研讨。可是,由于全球化问题的复杂性,中国理论界对它的理论把握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存有歧见。本文拟对中国学者的全球化问题研究加以综述。 一、关于全球化的概念 大多数全球化论者希望给全球化一个准确的定义。从所能见到的资料看,有些学者的全球化定义内容宽泛,如有人认为全球化就是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过程。第二,全球化是统一和多样并存的过程。第三,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出现冲突的过程。(注:杨雪冬 王列:“关于全球化与中国研究的对话”,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年第3期。)另有人认为,所谓“全球化”现象,指的是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活动空间正日益超越民族国家主权版图的界限,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全方位的沟通、联系、交流与互动的客观历史进程及趋势。(注:黄卫平:“全球化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4期。)还有人认为全球化是个跨学科问题,对其下定义时科际结合十分重要,目前似乎只能笼统地说,全球化是全球范围内各地域、各民族、各国家日益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导致各地域、各民族、各国家间相互作用的加强,从而影响和改变着人类运动方式,特别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注:丁志刚:“如何理解全球化——与金重远教授商榷”,载《探索与争鸣》1998年第2期。)有些学者的全球化定义相对窄些,其中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全球化本质上是经济全球化。如叶江指出,全球化的实质在于全球的经济行为对世界政治体系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而后者又反过来对前者发生巨大作用。目前的全球化,就本质而言,就是全球经济行为的增长已跨越了政治上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家和地区的边界。(注:叶江:“论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的关系”,载《世界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何方也将全球化看作是经济全球化,认为全球化是一体化发展的较高阶段;全球化与区域化是互相补充、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市场化是全球化的基础;全球化与信息化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注:何方:“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几个问题”,载《世界经济》1998年第8期。)有些学者将全球化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探讨的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远非经济全球化或信息全球化所能单独替代。广义的全球化是泛指人类从彼此分隔的多中心时代逐步走向全球性社会的历史变迁过程。而狭义的全球化则是指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它所揭示的是一个以全球主义意识形态为基础的一种世界发展的整体化趋势,体现的是所有国家利益的时代。(注:文军* “迈向全球化时代的十大发展趋势”,载《中国软科学》1997年第8期。) 除上述概念外,还有相当多的学者是从全球化的某一重要特征中把握全球化的。俞可平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个相反相成的过程,是一个悖论,即普遍性与特殊性(或单一化与多样化)的统一,整合和破裂(或一体化与分裂化)的统一,集中化与分散化的统一,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统一。(注:俞可平:“全球化的二律背反”,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4期。)罗燕明认为,全球化是现代化的特有现象。本世纪以来,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表现为新兴产业的出现更叠以及从经济层面向政治文化层面的全面发展。同时现代化的外延也在扩大。这就是全球化过程,即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国家被卷入现代化。(注:罗燕明:“关于全球化问题的学术讨论:全球化是现代化的特有现象”,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2期。)孙津谈到,全球化这个说法不是什么新名词,它并不意味着全球范围的平等竞争,更不是什么世界大同或人类发展的趋同现象。事实正相反,全球化乃是一种权利的优劣势序列,甚至这种序列特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全球化的特征一是经济和金融领域中资本的全球化运作方式;二是科技领域中快速更新的技术和产品在标准化方面的全球效应;三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文化冲突表面化的全球规模。(注:孙津:“全球化与体制改革”,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年第3期。) 二、关于全球化的起始及阶段划分 理论界在给全球化下定义的同时,论及了全球化的起始及阶段划分问题。杨雪冬认为,全球化进程发端于15世纪末的欧洲,此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5世纪全球化进程源起到19世纪70年代大英帝国霸权的确立;第二阶段从1880年一直到1972年美元本位的终止,经历了欧洲中心向美国中心的转变;第三阶段从70年代一直到现在,而且还会继续下去。(注:杨雪冬 王列:“关于全球化与中国研究的对话”,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年第3期。)王逸舟在《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一书中讲,尽管全球化问题刚刚提上议事日程,它事实上是一个长久历史进程的晚近形态。他还谈到李慎之先生的观点:全球化进程应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算起。在那一年,从两百万年前诞生以后就分散到世界各地、而且往往相互隔绝的人类实现了最后的会合,随之而来的是探险的热潮(地理大发现)与贸易的热潮(商业革命),终于导致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注: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第6页。)李慎之先生后来将1992年作为全球化下一个500年的开始,因为他认为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绝对优势。(注:李慎之:“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及其价值认同”,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4期。)与上述观点相比,张世鹏的全球化起始要晚得多。他认为,广义而言,全球化描述的是自70年代后期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新趋势,即80-90年代世界经济结构的一种新变化。(注:张世鹏:“论资本全球化”,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年第2期。)另有学者认为,全球化进程大致包括两个趋向相同但形态不尽一致的阶段。全球化首先是指地球上彼此分立的民族、国家进行交往和形成世界概念的一体化过程,这是一个单向作用的过程,即早发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以攫取资本、扩张领土、扩大市场为动力,将其已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推向相对落后的美洲、非洲以至亚洲。本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具有全方位、双向互动特征的全球化时代来临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和一体化过程。(注:徐勇 曾峻:“全球化、契约与政治发展”,载《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2期。)还有学者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最后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国际贸易的繁荣和国际资本、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第二次浪潮出现在五六十年代,这次浪潮在客观上的特征是以美国实力支撑的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体制,在微观上则是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