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辉煌而血腥”的20世纪,在本质上是革命的百年,其中有创世纪的政治革命、改变一切的经济革命,以及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等。革命是“创造性毁灭”的发动机,它能动地改变了历史面容,也深刻地改写着20世纪国际关系中两条主线的战略方位,而和平共处对强权政治的实质性突破,则是前者对后者的辩证否定,从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开掘了战略通道,这是20世纪对21世纪的“代数学”馈赠。 一、和平共处:20世纪对未来世界的永恒馈赠 近代国际关系的总则是强权政治。强权政治是引发一战的关键。物极必反。在一战战火中诞生的苏维埃俄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和平共处,它是20世纪初期对近代世界以来强权政治的根本性否定,并为现代国际关系奠定了总原则,开创了国际关系的新纪元。毛泽东指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667页。)和平共处的外交准则与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相伴而生、相伴而行。1917年11月8日, 即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在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一致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平法令》在国家关系中首次提出了反对侵略战争,为实现和平、民族平等、民族自决、废除秘密外交等准则,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基点。正如列宁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所表明的“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在全世界面前举起了和平的旗帜、社会主义的旗帜。”(注:《列宁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589页。) 和平共处原则是世界历史发展特定时期的产物。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国际政治最终形成,国际准则日趋走向民主化、普遍化和法规化。人们所说的国际法,即“国际公法”,就是调整国家间关系、规定国家的权利与义务的原则总称。国际准则中的最主要之点是“主权”原则,“主权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权利”,主权的行为不受另一个权力的限制。只有国家才享有主权,也只有国家才构成为国际法主体。主权被视为国际关系的最高原则。由此人们可以发现,苏维埃俄国所提出的和平共处原则,是在新的世界形势下对国际法及其国际准则的确认,也是对国际法、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创造性贡献。诸如列宁在《和平法令》中对“兼并”一词所给定的经典性定义,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殖民侵略的全部论据,成为整个20世纪殖民地半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自决权的一件行之有效的武器,而且“这是国际法、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上的一大进步、一次革命,直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注: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4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在战争与革命中诞生的苏维埃俄国又面对着国际帝国主义的反革命武装干涉。这个“红色孤岛”在白色恐怖中奉行和平共处政策也付出过沉重的代价。1918年3月3日所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使苏维埃俄国丧失了1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德法领土总和的土地,近5000万人口, 损失全俄工业设备的1/3、铁路的33%、铁矿的73%、煤的90 %, 还有60亿马克的赔款。这是德国帝国主义强加给苏维埃俄国的“空前屈辱”的和约。1918年11月,德国沦为战败国并爆发了革命。11月13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布列斯特和约》完全失效。列宁执行的和平共处政策既使英、美、法、意、日等国“把俄国置于德国帝国主义脚下”的阴谋破产,又使苏维埃俄国获得了“聚积力量的手段”,这是苏维埃俄国在失败与险恶条件下执行和平共处对外政策的特殊例证。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奉行和平共处的原则受惠于双方。法国资本在十月革命前占有俄国全部矿产量的55%、煤产量的74.3%、石油产量的18.5%。面对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法国既不可能旧梦重圆,又不能自我孤立。与法国相比,英国基于经济利益和通过贸易来“复兴和挽救”沙俄的政治图谋,早在1921年3月16日, 同苏维埃俄国签订了《临时贸易协定》。这个协定推动了苏维埃俄国原料大宗出口和英国机器设备大量进口,并带来了重大政治影响。英苏贸易协定是苏维埃国家与资本主义大国签订的第一个贸易协定,它表明英国在事实上承认了苏维埃国家。美国则诬蔑英苏贸易协定是“一块充满炸药的金砖”。 一次战后,德国的地位比较险恶。《凡尔赛和约》剥夺了德国的市场、殖民地和大国的地位,还强迫索取巨额赔款。所有这些压力使德国与苏接近以迫使协约国让步。战前俄国进口机器设备的2/3来自德国,俄国出口物资有30%输往德国。鉴于德国与战胜国之间的尖锐矛盾,苏维埃俄国为了减少干涉威胁和突破反苏战线, 在热那亚会议期间, 于1922年4月6日同德国签订了《拉巴洛协定》。在现代国际关系史册上,《拉巴洛协定》被认定为和平共处政策的卓越范例。伴随经济关系而来的是外交关系的改善。尽管在1923年一度出现反苏逆流,但大势所趋,这股逆流被迅速扭转。至1924—1925年,“与苏建交”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治趋势,开辟了苏维埃国家和各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阶段。(注:《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39页。)继德国、波兰、芬兰、阿富汗、土耳其等9国之后,1924年, 英国与苏联建交。接踵而来的是挪威、奥地利、希腊、瑞典、法国、丹麦、墨西哥,至1925年初,已有23个国家承认了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