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本是地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指地球的南北两端。东西方冷战爆发后,极的概念被借用到国际政治领域,用“两极”来形象地描述两大集团之间的对峙。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多极”、“单极”等概念。美国学者并未就“极”的定义达成一致,但大多数人认为,“极”是指那些拥有强大权力资源,并对国际事务有着重大影响的力量。“单极”、“两极”和“多极”指国际关系中全球层面上的力量分布状况,即国际体系的结构。“多极”是指体系中存在3个或3个以上的对全球事务有重大影响的力量。尽管作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术语,“多极”在冷战后才出现,但这之前,多极作为国际体系的一种权力分布状态早已存在过。大部分美国学者都同意,多极体系的历史原型是17世纪初威斯特伐里亚战争后到19世纪末于欧洲存在的均势体系。他们关于多极化的思想,如极的界定、多极体系下的大国关系、多极体系与稳定的关系等,都或多或少地源于对这一均势体系的研究与认识。在许多学者对多极化的论述中,多极体系往往是指从前的均势体系。 美国学术界关于多极化的讨论始于本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实力地位的变化,尤其是60年代末以后,多极化思想在美国逐渐发展起来。美国际关系学的两大流派(现实主义学派和自由主义学派)都提出过各自的多极化思想与政策主张,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现实主义强调国家是国际体系内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行为者,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即所谓的两极、多极或单极决定体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所以在这两大流派中,现实主义学者更经常地使用极的分析方法,阐述多极化思想的也多为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学者。 一 早期的讨论。美国关于多极化的讨论首先是在理论层面。国际体系的结构与体系的稳定、战争爆发的频度与烈度的关系,一直是西方与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传统课题。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苏尖锐对峙引发了对于爆发大战的担心,再加上系统论被引入国际政治领域,美国兴起了一场关于多极化、两极化与战争的关系的讨论(注:[美]多尔蒂·詹姆斯和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主编:《争论中的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以卡尔·多伊奇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随着系统从两极向多极转变,战争的次数可望减少,系统更为稳定(注:Karl W.Deutsch and J.David Singer,"Multipolar Power Systems andInternational Stability",World Politics,April 1964.)。 而以肯尼思·华尔兹为首的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两极体系比多极体系更为稳定。在多极体系中重大的行为者增多,国家间关系更不确定,利益冲突增加,更难以控制局面,因此冲突的可能性更大(注:[美]多尔蒂·詹姆斯和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主编:《争论中的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当时正值两极体系的鼎盛时期,并不存在现实的多极化趋势,关于多极化的这场争论只停留在学术层面上,在学术界外未产生太大的反响。 五大力量中心说。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又掀起了一场关于多极化的讨论。60年代末,美开始丧失它在二战结束初期拥有的压倒优势,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一系列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以基辛格、尼克松为代表的部分现实主义者指出,美国的实力相对下降、超级大国的地位行将结束,多极化将成为未来的潮流。他们的主要思想包括:第一,美国实力相对衰落,新的大国正在兴起。尼克松认为,从经济实力来看,当今世界存在五个力量中心,即美、西欧、苏、中、日,其中、欧、日均是在全球与美国激烈争夺世界经济领导权的有力对手。在10—15年后,将出现5个超级大国(注:Nixon,"Remarks to Midwestern News MediaExecutives Attending a Briefing on Domestic Policy in Kansas City,Missouri",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July 6,1971.)。第二,与历史上曾存在过的多极体系不同,两极格局下的五大力量并不均衡,正在出现的是一种“政治多极化”(注:关于“政治多极化”的论述见Henry A.Kissinger,"Central Issue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American Foreign Policy(expanded edition),W.W.Norton& Company.Inc.,1974.),它是由各方面因素构成的一种错综复杂的综合“均衡”。由于核武器的出现、军事技术的发展,战争的破坏力越来越大,以战争来实现对外战略目标的代价也越来越高,因此军事力量转化为其他领域的实际影响力更加困难。一些在军事上软弱,然而,或是由于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如日、欧),或是由于具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如中国),这些国家均可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第三,多极化有利于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尼克松认为“在世界历史中,我们唯一享有长期和平的时期,就是存在均势的时期”(注:见Time,Jan.3,1972,Page 9.),所以美国应奉行微妙的均势政策,在这五大力量之间建立起相互制约的势力平衡。 美国相对衰落论与霸权兴衰论。70、80年代,美国相对衰落论盛行一时,构成美国多极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尼克松宣布世界出现五大力量中心以来,美国的国际地位遭到进一步的侵蚀。一批学者运用历史类比方法,分析历史上大国兴衰与国际体系变迁的内在规律,并由此得出美国相对衰落的结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和罗伯特·吉尔平的霸权稳定与转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