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后,面对世界形势和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在对国家内外政策进行大幅度调整的过程中,通过对冷战结束后的安全形势的分析,相应地,印度也对其军事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即由过去的为夺取南亚地区战略支配地位而推行的“地区性进攻战略”代之以“区域性威慑”军事战略。本文旨在阐述印度新的军事战略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主要特点并力图揭示这一战略的影响。 一、印度军事战略调整的背景 (一)90年代以来的国际形势 进入9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变化,原先以美苏冷战为特征的两极格局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地区势力的崛起,世界正在趋向多极化。同时冷战的结束也带来了安全观念的变化。90年代后,国际上关于安全的概念得到了更新和扩大,其内涵更加广泛。各国政治家都普遍认识到,在当今时代里,一国的安全及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地依赖于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在内的综合国力,其中最根本的是经济力量。 为适应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各国都开始对其国家战略进行大幅度调整,对各自的安全环境和威胁都重新进行估计和判断,对各自在冷战后的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的优先次序进行重新排列,世界进入到一个战略和政策大调整时期。 (二)南亚战略格局的变化及其对印度的影响 90年代后,南亚的战略格局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南亚格局摆脱了冷战时期以美苏对抗为特征的两极格局的制约和影响。随着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巴基斯坦作为美国阻止前苏联南下的“前线国家”的地位和作用消失了。苏联解体后,美巴的同盟关系已徒有虚名;与此同时,印苏的紧密关系也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化为乌有。相反,印美关系却因双方在战略上互有所求而变热;印中两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新格局也要求进一步求大同存小异,稳定边界现状,发展双边关系。这样,冷战时期一度存在于南亚的所谓美中巴轴心对印苏阿轴心的格局不复存在。南亚地区外的大国和该地区内的印、巴在南亚外交上一时失衡。美、中、俄都依据冷战后国际和地区的形势发展而逐步调整各自对南亚的政策。当前,美、中、俄对南亚政策的调整有两个趋向:1.美、中、俄在南亚现阶段安全利益的交汇点是保持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此希望分别同印、巴保持一种大体平衡的稳定关系,致力于以和平方式解决与印、巴之间的争端;2.三国都在努力估量和判断南亚在未来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确定各自南亚外交的长远目标,制定把当前安全利益与未来战略目标有机结合的现阶段政策。 其次,冷战结束后,虽然使原来就拥有在南亚独特战略地位的印度更具优势,但是,印度面临着的挑战也是严重的。在冷战时期,印度在国际格局中主要有两个支撑点:一是它与苏联的特殊关系;二是它作为不结盟运动创始国之一所具有的地位。但是,苏联解体后,作为其继承国的俄罗斯与美国和西方其它国家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定位,发展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成为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俄中之间也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故而在印俄关系中不再存在俄印双方相互借重来对抗美中的情况。虽然俄罗斯重视发展与印度的关系,但是,双方之间再也不存在过去那种特殊关系了。 印度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历来十分重视不结盟运动的作用。但是,冷战的结束也使得不结盟运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国内矛盾丛生,特别是由于经济上困难重重,许多不结盟国家倒向西方,偏离了不结盟运动的传统和宗旨。其次,两极格局的终结也使得不结盟运动失去了作为第三种力量所发挥的“力量平衡”的作用,从而也使得印度在这方面回旋余地大大缩小了。 在上述新的国际形势下,印度也面临着为自己在国际舞台上重新定位的新课题。象其它国家一样,进行内外政策的大调整已是势在必行。 (三)印度内外政策的大调整 应当看到,冷战结束后,尽管印度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总的看来,印度希望成为地区超级大国和争当“世界级”强国的国家战略总目标没变,只是实现这个总目标的方式和手段有所变化。印度的战略家主张,在国际事务中,印度应当将60年代以来的以常规军事为主要手段的做法改变为以政治、经济和外交斗争为主要手段,且军事斗争要以海上威慑和核威慑为主要形式来实现国家战略的总目标。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印度提出了关于战略和政策调整的一系列构想: 1.转变国家安全观念 冷战结束后,印度的国家安全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内涵和范围都进一步扩大。印度认为,国家安全不仅指领土的完整,而且还包括国家的经济、政体与团结统一等方面,认为当前对印度最大的威胁不是军事和边界问题,而是国内的资源危机。为此,应当减少印度在战略思想中的某种程度的军国主义,以适应世界后冷战时期新的安全观念。 此外,安全的视野也进一步扩展开来,在新的形势下,印度正在改变以往那种囿于南亚及其周边地区狭窄范围的安全观,准备跳出南亚走向亚洲。印度政府一位高级官员说:“我们知道一种政治理论的雏形正在形成。根据这个理论,我们的安全考虑不再集中于中国和巴基斯坦,而是放眼整个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