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帝汶(East Timor)位于印尼南部努沙登加拉群岛最东端的帝汶岛的东部,面积14874平方公里,人口约90万,91.4 %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16世纪初,葡萄牙侵占帝汶岛并建立起殖民统治。一个世纪后,荷兰接踵而来,把葡萄牙势力赶到帝汶岛的东部。19世纪中叶,葡、荷达成瓜分协议,将西部并入荷属东印度(即今印度尼西亚),东部划归葡萄牙(即葡属东帝汶)。 1951年,葡萄牙将东帝汶改为其“海外省”。1945年印尼共和国成立时,印尼统治层中曾有人提议把东帝汶合并过来,但由于建国伊始,百废待举,这一主张未占上风。 1974年4月,葡萄牙首都发生军事政变,新政府于次年宣布, 包括东帝汶在内的葡属所有海外领地实行民族自决。东帝汶境内旋即掀起政治运动,各派政治力量明垒交锋。其中影响较大的依次是:主张完全独立的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Fretilin)、主张继续同葡萄牙保持联系但实行更大自治的帝汶民主同盟(UDT )以及主张与印尼合并的帝汶人民民主协会(Apodeti)。1975年8月,帝汶民主同盟宣布成立政府,由此引发内战。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很快控制了包括首府帝力在内的东帝汶大部分地区。帝汶人民民主协会等派别组成了一支亲印尼的武装力量。 印尼政府出于对西方援助国疏远与印尼关系的担心,试图在承认葡萄牙对东帝汶的主权的前提下通过与葡政府联合采取警察行动来恢复东帝汶的治安,以期防止在东帝汶出现激进政权,并避免东帝汶内乱波及印尼国内。11月28日,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宣布成立独立的东帝汶民主共和国。12月7日,印尼向东帝汶出兵,对其实行了军事占领。 经过短暂的“自治”阶段后,印尼于1976年7月17 日正式将东帝汶并入印尼版图。葡萄牙随即同印尼断交。 东帝汶问题使印尼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直到1977—1979年印尼军队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包括把一部分居民强行迁至战略营)之后,印尼政府才取得了对该省大部分地区的实际控制。 就东帝汶问题联合国安理会数次通过决议,要求印尼从东帝汶撤军,尊重当地人民的自决权。东帝汶一些团体及其西方的支持者也频繁活动,呼吁西方国家对印尼实行经济制裁,直至问题得到解决。1995—1996年间葡萄牙同印尼就东帝汶地位问题举行过四轮谈判,但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正当印尼在东帝汶问题上处于内外交困之际,1997年夏天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又使印尼的经济政治局势雪上加霜。1998年5月, 执掌印尼政权长达30年之久的苏哈托总统黯然挂冠。为了摆脱在东帝汶问题上的困境以及由此造成的孤立局面,赢得国际社会的好感和对其摆脱经济危机的援助,新上任的哈比比政府不得不在此问题上做出一定的让步。他提出了最终解决该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其核心是:东帝汶将成为印尼一个享有“广泛自治的特殊地位”的省份;印尼政府将负责东帝汶的外交、防务和某些金融及财政政策;东帝汶的内部治安等社会事务交由该省自行掌管。当月,葡萄牙外长在联合国与印尼外长举行的会谈中肯定了印尼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并同意深入讨论印尼提出的这个建议。东帝汶一些团体表示欢迎两国外长的会谈结果,并希望使该问题早日获得解决。作为一揽子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印尼自1998年7 月底以来已从它在东帝汶驻扎的1.2万军队中先后撤出了1300名士兵。 印尼军方表示,印尼军队最终只在该省留驻两个营,并将保留军分区司令部、军事区指挥部和警察。上述举措使东帝汶问题出现一定转机,并再次为世人注目。 不过,印尼新政府在宣布一揽子方案的同时重申反对在东帝汶举行公决的主张。看来,有关方面围绕东帝汶问题的矛盾和斗争还将持续下去。事态如何发展,有待于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