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中东地区热点迭出,但巴以和谈和美伊武器核查危机仍是最引人瞩目的焦点。一方面,中东和平进程经过大半年的原地踏步后,巴以终于在美国的力促下签署了临时和平协议,避免了终年颗粒无收的局面,但协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阻力,并最终导致了以色列政坛发生动荡;另一方面,美伊围绕武器核查问题几度交锋,恼羞成怒的美国终于在年底对伊拉克发动了自海湾战争结束以来最大的一次空袭行动。过去的一年里,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下,各国的利益冲突有所激化。土耳其和叙利亚、伊朗和塔利班之间都爆发了严重的危机,地区力量组合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一、巴以和谈命途多舛 在经历了几乎整整一年的僵局后,巴以和谈在1998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仍看不到任何突破的迹象,以色列从约旦河西岸的撤军问题依旧是和平进程的主要障碍。 年初,在美、以、巴三方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谈中,美国提出的12%以上的撤军幅度被以色列断然拒绝,而以色列提出最多9 %的撤军建议也遭到巴方的否定,谈判不欢而散。此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英国外交大臣库克和首相布莱尔、美国国防部长科恩、中东和谈特别协调员罗斯和副总统戈尔走马灯般地先后前往中东访问,试图打破和谈僵局。罗斯在访问时,正式提出了美国关于以色列从13.1%的西岸土地撤军的方案。这一方案规定以军撤离的幅度与巴方提出的要求(30%)相去甚远,但在诸多压力下,巴方于无奈之中接受了美国的方案,而以色列仍坚持不松动其立场。5月4日,在英首相布莱尔的邀请下,美、英、巴、以在伦敦举行四方会晤,但未取得任何进展,原定5月11 日在华盛顿举行的后续会谈也因以色列方面的拒绝而被迫取消。5月13日,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华盛顿会晤内塔尼亚胡时也未能说服他改变强硬立场。 5月14日是以色列建国50周年纪念日,但在这一天,以色列士兵同巴勒斯坦示威群众发生流血冲突,以军开枪打死 8名巴勒斯坦示威者,另有20多名以色列士兵和平民在冲突中受伤。巴以局势骤然紧张,和平进程再次陷入僵局。 6月21日,以色列内阁批准了耶路撒冷的扩建计划, 此举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遭到阿拉伯国家的强烈谴责。7月初,联合国大会以124票对4 票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拉伯国家提交的关于提升巴勒斯坦至准成员国地位的提案。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以色列坚持强硬立场的不满情绪。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美发现仍无法说服内塔尼亚胡改变其强硬政策之后,一度扬言要退出和平进程,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及其负责中东事务的官员多次威胁不再充当巴以争端调解者的角色。美的这一态度,既表示了它对以色列拒不接受建议的不满,又避免受到国内亲以犹太势力的攻击,而且实际上增强了对巴以双方的压力。因为巴以双方都明白,没有美的介入,谈判将难以为继。实际上,美一直在选择最佳的介入时机,以期一举突破。 进入10月份后,美明显加大了对巴以和谈的调解力度。10月6日, 奥尔布赖特、负责中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马丁·因迪克及中东事务协调员罗斯访问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敦促巴以重开谈判。15日,巴以双方在美的直接参与下在马里兰州的怀伊种植园经过整整9 天的全封闭会谈后,正式签署了巴以临时和平协议,从而使和平进程得以重新启动。 临时和平协议的签署是内外压力下的产物,也是美、以、巴三方的需要。首先,巴以达成和平协议符合美国的中东战略利益,根据协议,美国获得了插手巴以安全安排的权力,巴以间的安全合作变为美、以、巴三方的合作,使美国得以更直接地控制和平进程,而从时间的选择上看,美在这个时候加大参与力度,也是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陷入性丑闻困境的克林顿总统试图以外交政绩转移公众视线,并为民主党争取在中期选举中获胜增添筹码。 其次,内塔尼亚胡上台以来推行的强硬政策既没有给以色列人民带来和平也没有带来安全,相反,许多以色列人担心局面继续恶化下去会导致战争。以色列有关机构7月份所作的一项民意测验结果表明:59 %的以色列公民支持以军撤出西岸13.1%的土地。以色列总统魏茨曼数次表示,必要的话,他“将亲自出面领导谈判并迅速达成协议”。 7月29日,以色列议会通过了一项可能导致提前大选的动议,以示对政府无力推动巴以和谈的不满。与此同时,巴勒斯坦方面则多次表示要单方面宣布建国,也使内塔尼亚胡政府有了推动和平进程的紧迫感,在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压力下,内塔尼亚胡政府的立场终于有所松动。 第三,在美、以、巴三方中,巴勒斯坦实力最弱,它对协议的渴望也最迫切。由于巴以谈判长期未有进展,巴以矛盾不断恶化,巴勒斯坦人对和平进程的热情已开始消退。与此同时,激进势力开始重新抬头。巴实施自治4年多,巴勒斯坦人并未得到什么好处, 其生活状况反倒有所下降,人们一度对阿拉法特未能推动和平进程感到失望。在协议签署前一周进行的一项民意测验结果表明,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人中间的支持率已经下降到从来没有的最低点。随着《奥斯陆协议》规定的最后期限1999年5月4日的临近,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已被提上日程,但巴权力机构目前直接控制的土地仅占巴被占领土总面积的30%左右。因此,阿拉法特急需取得实质性成果。协议签署后,巴内阁很快以绝对优势通过这项协议。 尽管巴以双方在协议中对安全和撤军问题都作出了具体承诺,在最低程度上满足了各方的要求。但在付诸实施时却遇到双方内部强硬势力的反对。以色列内阁和议会以巴方没有履行协议所规定的安全义务为由,一再拖延批准协议。犹太定居者则连日举行游行示威,反对向巴勒斯坦人移交土地,政府内极右政党蠢蠢欲动,威胁要退出联合政府。巴勒斯坦内部也分歧严重,以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组织为代表的激进势力想方设法阻挠协议的实施。此外,总部设在大马士革的巴勒斯坦8 个反对派联盟也发表声明,号召“富有抵抗精神的巴勒斯坦人民加紧展开反以斗争”。在阿拉法特宣称巴勒斯坦将于1995年5月如期建国后, 巴以双方再次发生冲突。12月14日,巴最高权力机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以及巴解组织执委会等其它巴勒斯坦机构在加沙地带举行会议,以压倒多数批准废除《巴勒斯坦国民宪章》中呼吁消灭以色列的条款,美国总统克林顿出席了表决仪式。克林顿对巴勒斯坦的正式访问,被认为是对巴建国的默认,在巴自治区引起热烈的反响,但以色列方面认为,光废除反以条款还不足以让以色列执行巴以协议,巴勒斯坦人还需采取进一步的行动。12月20日,以色列内阁宣布中止执行巴以协议,并为从西岸继续撤军附加了五个条件。但由于内部分歧严重,内阁的提议最后被议会否决,议会同时还以较大优势通过了由左翼反对党工党和梅雷兹党三名议员联合提出的关于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的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