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当苏联解体,红旗落地,俄罗斯三色旗升起在克里姆林宫时,许多俄罗斯人可能会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梦想,以为在“民主”、“自由”的空气中,一切都会变得更好。转眼之间,七年过去了,所有的一切都在变,而且变得面目全非,恐怕连最狂热的自由主义者都在扪心自问:这就是俄罗斯吗?经济萧条,国力衰弱,腐败盛行,两极分化,百姓赤贫。七年的私有化进程,俄罗斯像患了场重病似的,它得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失去的却是强国的地位与尊严。 对俄罗斯来说,东亚金融危机简直是一场恶梦,虽竭尽全力,也难以逃避这场危机的侵蚀与破坏。金融风暴的降临使一切希望都化为乌有,俄政府曾把98年当作“经济增长年”。如今不得不改成“反危机年”。经过七年的痛楚,七年的等待,终点远低于起点,俄罗斯人重新面临着选择。 一、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从1992年起,在“私有化之父”丘拜斯等人的策划下,实行“休克疗法”,俄罗斯人便陷入痛苦的梦魇中。私有化第一阶段放开中小企业,将其出售或拍卖,加速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1992年10月,政府向每个居民发放面额一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由于高通货膨胀,到1995年,这一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只能换一瓶伏特加酒。许多投机商趁机收集居民手中的股票,很快这些私有化证券就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第二阶段拍卖特大型企业。由于法律不健全,以及官商勾结,国有资产被大量鲸吞、盗卖,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财富逐渐地集中到几个大财团手中。金融巨头别列佐夫斯基说,“六大新兴财团控制着俄罗斯经济的50%。”(注:英国《金融时报》96年11月日)而他自己占有的资产为30亿美元,在97年《福布斯》世界200名巨富中列97位。 日本报纸认为别列佐夫斯基等人“是共产党体制瓦解后,在俄罗斯经济混乱之际大发横财的企业家和暴发户”。(注:日本《每日新闻》97年1月29 日)他们用隐蔽的欺骗或公开的掠夺来盗窃人民劳动创造的财富,从而完成资本主义最原始的积累。 1992年实行的“转轨”完全打破了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秩序,经济运行出现一片混乱。92——96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46%,工业总产值减少54%,消费品生产下降58%,轻工业基本上陷于停产。(注:俄罗斯《经济与生活》97年4 月)私有化造成的损失比二战损失要大得多。遥想苏联当年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其GNP曾一度达到美国的67%,而97年末俄罗斯GNP仅为4300亿美元,仅占美国的5.7%,世界的1.2%,居世界第13位,在加拿大、墨西哥之后,被称为“拥有核武库的荷兰”。(注:《苏维埃俄罗斯报》98年1月10日) 俄罗斯1997年经济形势似乎有止跌回稳迹象,但好景不长,1998年金融危机又悄然而至。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各种矛盾积累的反映,同时,又促使各种矛盾向纵深发展。 98年以来,国际能源市场价格下跌,石油每桶13美元,远低于去年最高23美元一桶的水平。主要靠石油及天然气出口的俄罗斯损失惨重。外贸从盈余转为亏损,年损失达150亿美元。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国投资者为规避风险,纷纷抛售俄国家债券和公司债券,“黑色星期三”前两周内抽走资金140亿美元,导致俄外汇短缺,卢布贬值, 股市暴跌。5月27日,卢布兑美元为6.2比1,超过6.188比1 的汇率浮动上限,中央银行动用外汇储备90亿美元进行干预,但成效甚微,9月4日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居民挤兑风潮加剧,9月5日,卢布兑美元的汇率即达到16.99比1。 俄罗斯经济形势恶化,1998年1至8月,工业产值比去年同期下降 2.6%,粮食产量创40年以来的最低记录,外贸进出口额下降4.3%。 在私有化过程中产生的拥有亿万资产的富翁,不是把积累的资本投入到生产领域,而是把它存到外国银行。92——97年,外流资本达623 亿美元,实际外流资本比这个数字多一倍。 (注:《苏维埃俄罗斯报》97 年12月30日)俄罗斯投资规模锐减,95年投资仅为90年的25%,96年又下降了18%,97年比上年下降了5%,许多老企业设备陈旧, 得不到技术改造,被迫停产,高技术产业,因没有资金,无力上马,形成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俄罗斯已沦为靠举债度日的国家,由于借贷资金并没有投入生产部门,而是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形成恶性循环,致使债务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今年纳入国家预算资金总额急剧下降,到年底,国库收入不到40亿美元,同时要支付高达60亿美元的债务。经济学家伊拉里奥诺夫认为:“由于不能偿还内、外债,俄罗斯必将破产。”(注:《俄罗斯独立报》98年9月5日) 二、政局动荡,各政治力量分化、组合 1998年3月,叶利钦抛弃追随他多年的切尔诺梅尔金, 外电普遍认为这不是因为经济问题,而是政治原因。虽然叶利钦宣布不参加2000年大选,但到时是否参加很难说,而切尔诺梅尔金公开宣称要参加总统大选,对叶利钦构成了威胁,而且为预算案在杜马通过与左派搞妥协,这些均令叶利钦极为恼火。 叶利钦任命36岁的基里延科为政府总理,杜马两次表决均未通过,但为避免叶利钦解散杜马,第三次被迫通过了对基里延科的任命。政府更迭破坏了经济运行,税收工作更陷入困境,天然气公司等特大企业欠税款达75%以上。新总理上台后就疲于应付经济危机,一些应急措施又直接损害了金融寡头的利益。8月21日, 杜马通过要求叶利钦自动辞职和政府解散的决议。叶利钦权衡之下,舍卒保车,重新任命切尔诺梅尔金为代总理,杜马二次都予以否定,叶利钦若第三次提名切尔诺梅尔金而遭否决,必将会解散杜马,一场政治冲突一触即发。关键时刻,叶利钦做出妥协,提名普里马科夫为总理。由于普里马科夫是无党派人士,且表示不参加总统竞选,基本上满足了左派最低要求,在杜马表决中顺利通过。在这期间,叶利钦还被迫签署了一系列旨在削弱总统权限,扩大议会和政府权力法案,如《国家权力机关政治协定草案》等,俄政体正由总统制向议会制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