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日持久的阿以冲突给中东局势带来了长期动荡不安,严重地影响了双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及文化的发展。自1978年9 月戴维营协议签署迄今已整20年,那么作为当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中东和平进程,在实现地区和平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又面临着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及前景如何,报刊杂志已作了不少介绍,本文试图就此作一初步综述。 一 自戴维营协议签署以来20年的时间里,中东和平进程可以说经历了70年代末的开始,80年代的停滞与徘徊,90年代初中期的高潮以及现在的再度低落等四个阶段。 1978年9月5日,在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和主持下,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华盛顿附近的戴维营举行了为解决中东问题的最高级会谈。9月17日,埃、以、 美三方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二者即著名的戴维营协议。(注:关于戴维营协议的内容可详见钟冬编《中东问题八十年》,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207—215页。)协议主要规定了解决埃以双边关系和巴勒斯坦问题的“和平进程”。1979年3月, 根据戴维营协议精神,埃以和约正式签署。从4月25 日开始以后的三年时间里, 以色列军队陆续从其占领的埃及西奈半岛撤离(以仍占据塔巴城至1989年3月15日归还埃及)。1980年2月15日, 埃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24日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戴维营协议和埃以和约标志着中东和平进程的正式开启,尤其是随着埃以和约的逐步实施,和平地解决了两国间的重大争端,对于两国经济发展和正常交往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它也打开了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阿以冲突的道路,对于中东实现和平具有深远影响。 但是,埃以和平的实现并不表明整个阿以对峙的结束;相反,和平进程随后却进入了长达十余年的停滞与徘徊。从1979年5月起,埃、 以、美三方就巴勒斯坦自治问题举行了多次会谈,都因以色列态度强硬而未取得任何进展。1982年6月, 黎巴嫩战争爆发使阿以冲突再次激化,国际社会认识到全面解决阿以冲突的迫切性,为此在战后出现了几种颇具代表性的和平计划。(注:即里根方案,非斯计划,“六点建议”。内容详见彭树智主编《二十世纪中东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436页。)以色列对这些计划全部予以拒绝, 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解主流派开始希望更多地通过政治和外交斗争寻找出路。1987年底,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爆发了持续两年之久的巴勒斯坦民族大起义,使巴以冲突再次激化。1988年7月,约旦表示放弃对西岸的领土权利, 这种情况下巴全国委员会在第19次特别会议上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这一事件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欢迎。到1988年底,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已达到90个,美国和以色列面临如此情况也被迫开始改变自己的强硬立场。然而,纵观整个80年代,和平进程可谓举步维艰,冲突双方几乎没有达成任何有效协议,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和中东局势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国际社会对解决阿以冲突的呼声又高,有关国家在阿以谈判的立场上也发生转变,这样和平进程逐渐出现转机。海湾战后,经过美国多次斡旋,终于促成了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的召开。尽管和会仍然由于双方分歧未取得重大成果,但它实现了冲突双方经过几十年兵戎相见第一次全部坐在谈判桌旁通过直接谈判解决问题。为双方进一步接触及寻求新的解决方式达成谅解创造了条件。1992年,以色列工党领袖伊扎克·拉宾出任以色列总理,终于把和平进程推向了高潮。 1993年8月,在挪威的积极斡旋下, 巴以双方在奥斯陆草签秘密和平协议,以答应在加沙和杰里科两地先行给予巴勒斯坦人有限自治。 9月13日,巴以在华盛顿正式签署对整个和平进程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的《临时自治安排的原则宣言》,宣言详细规定了和平进程的原则和框架,为巴以和解指明了方向。从1994年5月到1995年9月,随着原则宣言的部分实施,巴勒斯坦自治区域逐渐由加沙——杰里科扩大至约旦河西岸。1996年1月, 巴勒斯坦人在自治区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自由民主选举,阿拉法特当选为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这一切都表明以色列实际上承认了巴勒斯坦实体,承认了民族权力机构是自治领土上的执政当局。一个巴勒斯坦国的雏形已出现在中东大地上,它为最终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及以后的谈判提供了基础、条件和保障。 90年代以来和平进程取得的另一重大成果是以约和谈及其关系正常化。1994年7月,双方开始正式谈判。7月25日,在美国斡旋下,侯赛因和拉宾在华盛顿举行了公开会晤并签署《华盛顿宣言》。10月26日,约以和约正式签订,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实现关系正常化。 约旦成为继1979年埃及同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的第二个队拉伯国家,约以和约则成为90年代以来继巴以原则宣言之后和平进程的又一座里程碑。 就在和平进程取得重大成果进入高潮之际,却遇到了来自双方极右势力的抵抗和反对,恐怖事件接连发生。1995年11月,拉宾总理在特拉维夫遇刺身亡,震惊世界。以后佩雷斯执政尤其是1996年5 月底利库德集团新一代领导人内塔尼亚胡上台标志着和平进程斩谷而落进入到第四阶段。佩雷斯在极右势力的挑衅下迫于国内压力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封锁和关闭巴自治区与以色列的通道,发动对黎南部的武装袭击,但终未能笼络人心而倒台。内塔尼亚胡执政以来,一反工党时的和平政策,在每一个问题上都采取强硬立场,提出了新的“三不”政策(不许巴勒斯坦建国,不归还东耶路撒冷,不归还戈兰高地)。尽管由于各方面压力1997年初以色列撒军希伯伦使僵硬的关系稍有缓和,以后双方又经过多次接触都未取得实质成果。据最新报导,1998年10月23日,巴以双方在美国主持下就以色列从约旦河西岸撤军和巴以安全合作等问题签署临时和平协议。分析家认为,尽管协议很难顺利实施,但它毕竟打破了已陷入僵局达19个月之久的巴以和谈,使巴以和平进程继续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