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1年10月31日马德里中东和会确定“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以来,巴以和谈历经坎坷,道路曲折而又艰难。1993年9月13 日在华盛顿签署的《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亦称《奥斯陆原则宣言》)、1995年9月28 日签署的《关于扩大巴勒斯坦自治的协议》虽然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不少学者对此并不看好,认为是脆弱的协议。1997年3 月18日以色列在东耶路撒冷修建哈尔霍马定居点后,中东和平进程陷入了长达19个月之久的僵局,直到1998年10月23日,才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怀伊种植园内被打破,出现了一抹新曙光。巴以双方在美国总统克林顿和约旦国王侯赛因的努力下,签署了“巴以临时和平协议”(又称“怀伊协议”或“怀河协议”)。该协议规定:巴勒斯坦制订保障以色列安全的具体计划,打击恐怖主义活动;以色列在3个月内从约旦河西岸13.1 %的领土上撤军。 怀伊协议对于长期陷于僵局的中东和平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但协议的签署过程却步履维艰,经历了9天9夜的艰苦谈判和讨价还价,这预示着今后的中东和平进程将依然艰难。果然,协议签署后不久,一些极端势力便横加阻挠,为协议的实施设置障碍,把中东和平进程笼罩在层层阴影中。 一、巴以临时和平协议签署之前 巴以怀伊首脑会谈于10月15日在美国白宫正式开始,然后移到马里兰州的怀河会议中心继续进行。在会谈的头几天,巴以双方像过去19个月所做的一样互相攻击,互相指责,均无达成协议的意向。以色列的国防部长伊扎克·莫迪凯和外交部长阿里埃勒·沙龙直到10月18日才姗姗到会。10月19日上午,“哈马斯运动”极端分子在以色列南部城市贝尔谢巴制造了一起手榴弹爆炸事件,既给会谈蒙上了阴影,也使会谈出现了转机。巴以双方在强烈谴责恐怖事件同时,都表示要尽力打击恐怖活动,决不向极端势力让步,因此双方都有意加大努力,以达成一项有可能带来安全与持久和平的协议。 巴以双方具有实质性的会谈始于10月20日。那日晚餐后,克林顿总统召集各方代表开会,他在会上将巴以之间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分成两类(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核心问题)和三种(即最容易的、困难的和最困难的),然后要求大家讨论。以色列贸易和劳工部长纳坦·夏兰斯基首先发言。他说,以色列要求巴方全面修改巴勒斯坦国民宪章,取消其中要求摧毁以色列的条款不是为了宣传,而是为了满足一个基本要求,即巴勒斯坦公开承认犹太国。他的这番动情的讲话打动了克林顿和阿拉法特,促使大家下决心达成协议。 次日,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发言人詹姆斯·鲁宾宣布,美方计划在傍晚拿出有关总结前一天讨论要点的正式文件。但是,当内塔尼亚胡确信其中没有他所要求的具体安全措施时,刚刚有点起色的会谈马上就出现了危机。内塔尼亚胡一边下令以色列代表团整理行李,一边要求美方为以方提供行李车和直升机,并让其发言人在离会议中心两英里的新闻中心宣布以色列代表团即将回国。但与此同时,以方代表莫迪凯却要求他负责的安全问题谈判小组就地待命。面对以方这一自相矛盾的行为,奥尔布赖特心领神会。经过一番交谈,她不仅消除了危机,而且还促使巴、以、美三方的安全专家在3 个小时的谈判之后达成了重要的安全协议。 10月22日,内塔尼亚胡、阿拉法特和克林顿在怀河会议中心大餐厅的一角商谈犯人问题。内塔尼亚胡向巴方提出很多要求,态度十分粗暴,但阿拉法特以大局为重,一直表现得彬彬有礼,不愠不火。阿拉法特的克制保证了会谈的继续,化解了又一次危机。 巴以会谈中的第三次危机因波拉德间谍案而起。波拉德,43岁,美国犹太人,曾在80年代担任美国海军情报分析员,因涉嫌向以色列提供美国有关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情报,于1985年在以色列驻美使馆前被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1987年3月被判处终身监禁。会谈期间, 有消息称以色列电台报道说,内塔尼亚胡将把波拉德带回以色列,以平息以色列右派的怒气,但克林顿总统矢口否认他曾答应以方释放这名间谍,这令以方非常尴尬。为此,美以首脑私下会晤一个半小时。10月23日,白宫发言人洛克哈特宣布美以双方已就波拉德间谍案达成谅解,美方同意重新审理此案。 通过共同努力和互相让步,美、以、巴三方逐步取得了一致,剩下的只有签字仪式了。10月23日美国东部时间4时20分,克林顿、 约旦国王侯赛因、内塔尼亚胡和阿拉法特并排步入白宫东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美、以、巴领导人在临时和平协议上签了字,并相互握手致意。 二、巴以临时和平协议签署之后 巴以临时和平协议的签署后,支持与反对者皆有,从而构成了巴以双方履行协议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巴以双方履行协议的有利条件 协议签署后,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来自官方与民众的支持为协议的贯彻和执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以色列方面来说,协议签署后的民意调查表明,74%的以色列人支持该协议,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和总统魏茨曼均表示欢迎,称它是“奥斯陆协议的胜利”,此外,以色列的一些温和派内阁成员和左翼反对党——工党也予以支持。该协议客观上对以色列较有利,以方以撤军为筹码,使巴方在许多方面作出了让步,如在第二阶段撤军方面,其幅度不仅低于巴方原来的期望值,就是与美国方案相比也打了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