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危机:症结何在? 科索沃危机迄今已逾7个多月。今年2月底,随着主张独立的阿族“科索沃解放军”叛乱、分立活动的日益猖獗,南联盟的军警部队进入科索沃。但南联盟的军事介入并未平息局面,相反,局势急转直下,不断恶化。不仅交战双方损失惨重,而且造成了巨大的人员财产伤亡损失,约30万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科索沃危机本属南联盟内部事务,在联盟政府做出种种努力的情况下,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急剧恶化为一场令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危机。其症结何在?这里除去错综复杂的历史、民族因素之外,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出于自身的战略利益考虑插手干预,无疑对事态的发展演变起了关键性作用。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美国等西方国家竭力使“科索沃问题”国际化,借机干涉南联盟内政。科索沃危机爆发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立即介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全面向南施压,其势咄咄逼人。西方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南联盟领导人横加指责并发表威胁性的讲话。西方媒体也用夸张、渲染的手法大量报道科索沃平民“惨遭杀害”的场面,不遗余力地对南联盟进行贬意宣传。对此南联盟外长约万诺维奇在联大曾气愤地说:“尽管在科索沃省有大约400名外国记者,但国际社会却一直缺乏了解科索沃局势所必须的全面、公正的信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来纯属南联盟内政的科索沃问题被彻底国际化。9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要求南联盟军队撤离科索沃,停止镇压的决议,片面对南施压,并威胁道:如南联盟拒绝执行决议,“将考虑采取进一步措施”。 其次,美国等西方国家采用“双重标准”毫无顾忌地明显压南而支持阿族分立主义分子。危机爆发后,美及北约盟国从各方面压南就范,先是实行新的经济制裁,举行示威性的军事演习,继而以军事打击要挟,逼迫南联盟撤军,而对“科索沃解放军”则不做任何限制。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就公开说:从一开始“我们就是坚决站在科索沃一边的。” 再有,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各种途径给阿族分立主义分子以物资、资金、武器等方面的援助。一名美国外交官公开承认:“武器和资金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进入科索沃,其中不少来自瑞士、德国和美国。” 正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纵容和支持下,科索沃分立主义分子才气焰嚣张,势力日大。据称,“科索沃解放军”已由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如今拥有2000精兵及几万支持者组成的颇具战斗力的武装力量。而南联盟则陷入了内战久拖不决,在外横遭指责、制裁的孤立被动境地。 由此可见,科索沃危机的不断加剧表面上看是由南联盟内部政府和阿族关于该地区地位问题的分歧引起的,但从更大的背景上看则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插手、支持分立主义分子所一手造成的。其实质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南联盟的内部危机,以实现其压南屈服、主宰巴尔干乃至欧洲事务,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冷战后胜利成果的战略意图。 二、难解的“科索沃之谜”:各方争斗为哪般 科索沃危机的扩大化,既是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插手的结果,也与南联盟、俄罗斯的立场、做法有一定的关系。各方利益不同,做法不一,使得这场危机不断加剧。 具体地说,美国插手科索沃危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为北约东扩扫除障碍。苏东剧变之后,巴尔干被纳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新安全机制,但唯有南联盟不肯就范,成为北约南下东进道路上的一大障碍。这就是美国在波黑战争之后又借科索沃这张王牌继续向南施压的深层原因所在。 (2)控制巴尔干地区。冷战时期,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的巴尔干就因其战略位置的极端重要而成为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前沿阵地。冷战结束后,美国力图把巴尔干变成一道防俄、遏俄的稳定、安全屏障。借助科索沃危机彻底压服南联盟,无疑是美国实现上述战略的重要手段。 (3)削弱甚至搞掉米洛舍维奇政权。 苏东剧变后,南联盟政权被西方看作是“欧洲最后一座共产主义堡垒”,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4)克林顿总统借“科索沃危机”转移美国公众视线,以摆脱最近因绯闻案而陷入的尴尬处境。 正因为如此,美国对南联盟采取了诱压兼施、以压为主的策略。在南联盟拒绝完全按美国人旨意行事的情况下,它力主通过军事打击迫使其就范。 欧盟各国除英国外,在这一问题上与美国的立场略有不同。法德等国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配合美国利用北约向南联盟施加强大的军事压力,但对动武持谨慎态度。它们总的考虑是借助地缘政治的优势用政治和谈的方式结束危机,以维护欧洲地区的和平和稳定。 俄罗斯在这场危机中的态度和表现颇具矛盾,耐人寻味。一方面它对传统盟友的内部事务遭到西方的粗暴干涉感到愤怒,不愿坐视巴尔干完全落入北约集团之手,积极参与危机的斡旋,极力阻止、反对北约对南联盟动武。但另一方面,俄又为国内的金融、社会危机所困,在经济上有求于西方国家,不可能在科索沃问题上与西方彻底闹翻。联想到俄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外强实虚的表现,人们对俄的反对决心已存疑虑:一旦北约执意动武,心余力绌的俄真能阻止吗?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一直坚决反对武力解决问题的俄在安理会通过对南施压甚至动武的1199号决议的前两三个小时,其外长仍坚持这一主张。但到了真正投票表决时,俄代表却来了个连西方人都感到“意外”的180度大转弯:投了赞成票。